5934.jpg

丹麥女孩 | The Danish Girl

一首詩,一首極其美妙,動人,刻骨,追隨真實的詩歌,美,美一個字都不足以形容《丹麥女孩》整體所呈現出來的詩情畫意,不論是外在的刻骨,亦或是內心波瀾的銘心,都能夠讓氛圍表達出一股放手,不捨的催情苦痛,觀眾心中也依序隨波蕩漾了起來,在攝影鏡頭中捕捉到的風景秀麗,除了襯托著角色之中的心境漂移,與眾不同的是,他們都是美的,不止是角色,背景都異常優美,艾迪瑞德曼一筆一畫雕刻著女性既溫柔婉約又充分強悍的肢體與內心,皆猶如模特兒一般,幻化為電影中一幅一幅的淡美自畫像,跟隨著電影,每個環節都充滿著無與倫比的美感與活力

《丹麥女孩》從去年在威尼斯影展首映之後,一直是個討論度和期待度都蠻高的作品,因為題材的強度與特殊的深入刻劃,外貌就是一部爭相參與獎季的作品,相較於歐美評價兩極,台灣的觀眾除了特別對去年奧斯卡影帝艾迪瑞德曼情有獨鍾外,對這個題材也有不可逆的吸引力,保守的年代,強勁的素材到了現代仍然是個值得且必須探討思索的議題

zPKK2V.jpg

這個故事的起點可以從相當多的角度得到一個切入點,而《丹麥女孩》湯姆霍柏導演賦予了作品一個很精準的核心問題討論,那就是伴侶之間的「性」,一步步鍵入剖切恩愛,美感,改變,掙扎到接受等的摯愛情懷,《丹麥女孩》沒有太多前導,反而相當快速的步入蛻變的起始,而夫妻間的話語與感情塑造也從未少過,才讓後續的脈絡基礎之刻骨成全有了更強烈的渲染與說服力

打從電影一開始,就用了不少的畫面,色彩,浪漫和片段隱喻,像是兩人平時臨床之間的細節與生活當中的鋪陳與情調,但真正值得嘉許的是,導演並不過度使用尷尬而大量的性愛場面粗糙帶過,更多的是夫妻間在家裡稀鬆平常的工作環節,裸露,情趣和對於性事的規劃討論,利用這幾個橋段巧妙的讓觀眾默默意識到《丹麥女孩》的中心概念,「性別」與「身體」之間的差異與轉變卻不帶色情,氛圍營造的有聲有色,看著看著直到電影中後段才發現,我們仍然正在討論一個如此前衛且偉大的議題!

CC23_SG01_00077.jpg

導演成功的一步一腳印,引導大家以中性的角度觀察,當我們能不帶批判的看待整件事,才可以真正開始討論純粹的「性」之論點,《丹麥女孩》在直線性的敘事手法多樣,生動,積極,靈活,憂傷外,本片在畫面上也有很棒的表現,男女主角都是畫家,整部電影也扣緊了「畫」這個意象,很多畫面的色彩都呈現濃濃的抽象藝術感,把整個故事定調在一個歐洲風格的優雅氛圍上,
其中,又有幾個神來之筆的鏡頭讓人眼睛一亮,完整將觀眾一併帶入藝術-「繪畫」與「性別」兩種的情境探索界線,藝術便全數被昇華到了極致

《丹麥女孩》在完整之餘還不讓人覺得單調乏味,從裡到外都會想徹底將故事看完且了解一番,真的不得不佩服金獎導演湯姆霍柏的執導功力,雖暫不及《王者之聲》與《悲慘世界》的傾力營圍,但仍是傑出的一部跨時代,跨性別議論的偉大故事改編

1455120001-1557978230.jpg

不過就算故事性再好,沒有演員的犧牲奉獻之神級演繹,也不會有如此成果,只要是不錯的演員都能抓到角色的肢體,所以對我來說厲害的並不是艾迪瑞德曼演的多像一個女人,而是他面面俱到的詮釋這個角色多種面向的細節,這種資料量搭載的實力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承載,不過儘管我個人喜歡,可我想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艾迪瑞德曼的詮釋,他戲感確實釋放的太重,演的太大力,儘管確實以可怕精湛的演出實力將莉莉這個角色撐起了氣場且詮釋到位甚至比真正的女人更有女人味,但仍然很多時候寫實到有點不像人類的極限表態,這大概是誇獎也是一個太過使勁的缺陷

《丹麥女孩》在演員的演出上經營大量細節,但演員本身在建構角色的設計軌跡還是太明顯,這部裡面最明顯的是手指,常常可以看到艾迪瑞德曼運用大量手指的觸覺跟姿態去建立莉莉身為女人的纖細和敏感,還有一些似笑非笑的嘴角抽動,在看到角色的情緒前我往往都已經先看到演員對於這個角色的想像和詮釋,不過確實不該很一概的說這些是缺點,因為艾迪的演繹將這個角色詮釋的完美無瑕,過大的釋出,用力的演出也直接說明艾迪就是一個能屈能伸,各個角色都能適度掌控的天才戲精,簡單來說,或許只能說這種風格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了

C1455966695048.jpg

比起男主角,我更欣賞的是女主角艾莉西亞薇坎德,將過去的表演魅力與實力一次爆發的伸展開來,從電影一開始葛蕾塔就是個迷人的角色,可愛,活潑、開放卻又深愛著老公,直到發現老公漸漸走不出莉莉的身份,她便才受到各種矛盾的折磨,情緒轉折和掙扎,她不願承認醫生說老公有病卻也無法告訴自己他是正常的

在民風普遍仍不成氣候的當代,「跨性別」甚至不足以有成立的存在,思想無法得知這樣的生理狀態究竟是否合乎邏輯,她不願放棄卻又希望老公找到真正的自己,可又不想看到深愛的老公越來越陌生,其飾演的葛蕾塔不但複雜程度堪稱更勝主角,設計痕跡也更不著邊際的變成一個活生生的人物,所有的憤怒,擔心,恐懼和喜悅,她為何需要受這樣的苦呢?或許就是因為他那對莉莉「無盡的愛」吧!再怎麼好的女人,突然面對這種事情,都會因為無法接受而退卻,但葛蕾塔卻容忍讓他轉變,住在一起,還是照顧著他,支持著他,莉莉之所以偉大,仍然是葛蕾塔的愛之陪襯呢!她讓我從這個女人各種不同的面向裡看到最偉大且最純粹的愛

1452993741-618447002.jpg

其實呢!奧斯卡影帝艾迪瑞德曼還是我觀賞《丹麥女孩》不的期待之一,旦我仍是衝著艾莉西亞薇坎德而來,兩位天才演員固然表現都非常棒,但比起艾迪瑞德曼精準的技巧演法,我更喜歡艾莉西亞薇坎德那真情而自然流露派的情感表現,在葛蕾塔因愛成全莉莉,支持莉莉,自己反而喪失生活與丈夫的付出與淚水,那殷殷期盼,仍然懷念,始終深愛的結尾隨風告別,都更能感動我

不過艾迪瑞德曼令人驚訝的表現力還是令人不敢相信,手指,嘴角,身體的任何晃動,揣摩與肢體型態都非常精緻,可以看到莉莉慢慢由內而出,獲得重生的過程,層次之豐富絕不會是一般演員可以負荷的,再加上他本人的氣質,實在是這個角色的不二人選,不過他的缺點就是有點「太愛抓重點了」,每個能表現的地方就盡力詮釋,真正重點的時候反而失了力道

而《丹麥女孩》亦沒有在足夠的時間內述說中途的細節與變動,因而變得只有頭與尾的完整結構凸顯,莉莉與葛蕾塔的演繹出眾,但對於雙方產生變異與尋找自我的認知上,掙扎與難耐似乎顯得了刻板,僅花了一小段篇幅來型塑角色間的關係與相輔相成,感到有些點到為止的惆悵便很快的轉而討論可行性與接受史上第一次變性手術的渴望,雖然莉莉最後去哪了我們都知道,但是,還是希望中段可以更具爆發的表達出兩人間的排斥與糾葛及面對世人的異樣眼光那追尋自我的徬徨與懷疑呀!算了吧!艾迪與艾莉西亞的表現我相信也已替略為空白的劇本空窗期填補少許感慨的缺憾了

212-e1455198318412.jpg

艾莉西亞薇坎德在這部電影中的表現一樣非常自然迷人,令人揪心也令人讚嘆,葛蕾塔這個角色,說實在的比主角還難演,內心戲的擺脫到釋放都給予了葛蕾塔這個角色,老公予取予求地發展心中的莉莉,而作為妻子要包容她,支持她,還要做她姊妹一樣陪伴她,面對丈夫的巨變,當然一心想要挽回,不過同時莉莉的畫像開始大受歡迎,其中的掙扎更是難熬,心中有多少苦從她的汪汪淚眼中看的出來,在火車站那個吻別的眼神以及那揮別的真愛,我看到了真正不凡而偉大的愛,對於跨越性別,超越身體,貫徹始終的愛情,亦使得電影的催淚效果錯綜複雜又卻是細膩呢

“The Danish Girl”,《丹麥女孩》除了指莉莉外,相信更是指著葛蕾塔,她們兩個無疑就是當時全丹麥最美麗,也最勇敢追求自我與實現的女孩

68099.jpg

《丹麥女孩》美中不足但仍然好看,美的如癡如醉,美的如真似幻,一舉一動都是唯美,但題材的難度太高確實也是真的,要忠實說出這個原委,實質不容易,可如果要選出奧斯卡獎季前哪部片是奧斯卡最佳影片遺珠的話,《丹麥女孩》想必是我的選擇,儘管他仍入圍了4項大獎的肯定,但無法成為最佳影片之光還是有點可惜

跨性別之議題是遠比同性戀更難熬的族群,更是應該要受到社會大眾正視及關注的一群,因為當一個群體人數越少時,越有可能會遭受到不當的歧視及汙名化的危險,《丹麥女孩》架構出一個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彼此能夠放下歧見和平共處的環境,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的歐洲,這情形更是難能可貴

20160220-053836_U1004_M130398_c5b6.jpg

雖然電影與事實真相略有出入,但電影本來就是希望能夠藉機傳遞出一些正面訊息,所以改編的程度仍可以在容忍範圍之內,畢竟要傳達的都成功了,而其實同性戀或跨性別一直存在這個地球上,只是從前不曾被注意到過,社會只會用大多數人的眼光來解讀一切而已,這樣的年代,如此的民風與世俗之眼光,應該要被《丹麥女孩》徹底感動,改變一番才是

PS.沒想到《丹麥女孩》尺度如此之大,除了艾莉西亞薇坎德全裸入境之外,還有妓女影射的女人形體之裸露,連艾迪瑞德曼的第三點都在他摸索自己身體與女人意象型態中呼之欲出,尺度令人詫異呢!不過身體便是生而欲來的藝術,在《丹麥女孩》這部藝術性極高的作品裡展現,其實剛剛好可以成立與展現多方美感

Danish.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景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