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WDa5tPyE5GptwAHmraU-840x1200.jpg

私人戰爭 | A Private War

烽火連天、徹夜難眠,戰爭帶來了什麼又留下了什麼,純粹是沒有意義的無病呻吟,也只純粹的徹底體現了人類最高的貪婪與掠奪的醜惡劣根性,連綿的謊言掩蓋了人性道德的根本,溫暖的美景延燒成了冰冷的絕望,置身戰場才終能明白人性有多麼的病態,彷彿溫暖的光芒只是自我安慰的虛構想像,在垃圾堆中渴望尋找的,已是那不復存在的、一點點飄渺的微弱希望

maxresdefault.jpg

《私人戰爭》極其寫實的透過中間人瑪麗科爾文的自述和闡述,遊歷戰事的血流成河以及對無辜平民所帶來一波又一波的沉重劫難,國家的內鬥到敵國的戰場,以瑪麗科爾文遊走各個沙場實地深入地獄探訪,宛如紀錄片的身歷其境窺見真實的屍體和血肉,隨時的不安直攻心頭,不止塑造了瑪麗個人的後遺症,藉由鏡頭的調度與氛圍的營造,那張力強烈之感,能夠直接是深層的感受瑪麗的落魄及狼狽

走過一次就知道那不是人待的地方,遭遇不在己身亦能因本能的人性同理心而為他人備感痛苦,自己處於舒適圈外頭卻如此激烈的在戰戰兢兢裡見證生與死的拉扯,看在瑪麗眼中,那都是自私,沒有人性的假裝在乎比無能為力更來的讓人無力

a-private-war-rosamund-pike.jpg

親赴戰爭確切理解其中可怕並細膩探究戰爭難民日常生活,不容易,所以《私人戰爭》用細水長流的筆跡、俐落切換的視覺影像、精湛的演繹詮釋,去紀錄這無數次的黑暗時刻,引領觀眾緩慢卻充滿撞擊的置身於每一個時辰,看到了這貨真價實的苦,你才會知道我們處於平靜生活的美滿、才會願意去關心、去盡一份心力

《私人戰爭》撰寫而出的,是一個人,如何拼盡全力讓世界看到邊緣角落的千瘡百孔,儘管自己必須帶著傷痕、回不去的心靈迫害和宛若兩個世界的慚愧去面對屬於她的日常生活,每一場駁火都是不用言語的反戰宣言、每一顆子彈都是單純孩童的殞落、每一個政府的自私與忽視都是最深刻的絕望,一陣又一陣,屍體堆疊成高如山,渴求希望卻只換來更多的無盡黑夜,淒厲的爬尋著莫名失蹤、大體不全甚不認得的親友孩子,已是恐怖擔憂的家常便飯,徹底的摧殘分化著人心,是戰爭從開始到結束,帶給我們的唯一遺毒,永遠永遠,弊大於利

g44mhM1fwamY101UsP17-1200x800.jpg

遊訪各處戰爭摧殘的冰冷灰暗,怵目驚心的景象和回憶,科爾文徹底被戰場創傷後症候群纏身,深入險境的戰地記者,瑪麗科爾文不免埋怨新聞社派遣記者置身危機,而他們卻不需目睹這一切殘酷只等著用他們的生命坐享其成的換取獎項與頭條,仍在埋怨歸埋怨的同時,深深藉由瑪麗科爾文的信念,強化了這一個人的處事心境和所作所為

她的埋怨是因為看盡戰爭的殘酷、對人性備感絕望,但這就像純粹的發牢騷,對仍然假裝關心實際上卻仍然覺得戰爭很遙遠得以置身事外的「舒適世界」的一種不滿,身處歡騰熱鬧的場合反而才是格格不入,更無法理解另一頭的水深火熱,這一處的群眾卻彷彿世界安好一樣仍舊嘻笑談天,瑪麗科爾文無法放下那個每天都在死人的「真實世界」,她不可能離開那些戰場那些人,就算在經歷這些事情之後,心靈上是沒辦法全身而退了,她也在所不辭

fxRsid0iWkEq17kbnsQ6-1200x800.jpg

瑪麗科爾文的真實信念,支撐她闖越大小戰區的理由,是她必須代表著這一整個冷眼旁觀的世界難辭其咎的見證一切、說出一切,甚至不惜在得知襲擊群體撤離的時刻堅持留守向世界直播戰爭的黑暗與現況,和戰爭難民站在一起,最終也犧牲了生命,一方面是她道德職責早已遠超工作的範疇,替時時刻刻擔心受怕、吃不飽又穿不暖的戰場平民發聲比起自己的生命來的重要

另一方面、她也成為了一個象徵,付諸了生命與行動去為漠視的人們攤開著其實近在咫尺、誰也無法置身事外的「真實世界」,賠上了自己的人生和生命,幫這勘比戰場還冷酷的世界(瑪麗表示自己離不開戰場也可視為對人心絕望的影射)、贖回了些關於冷眼漠視的罪,用自身的影響力(和生命)喚醒大眾的關注及在乎的群體意識,是瑪麗不顧一切奮鬥的唯一理想,幾近動搖、蒞臨崩潰邊緣,也無法被撼動,因為她明白,她可以動搖可以全身而退,但無辜平民們不行,他們沒有選擇了,瑪麗科爾文深知他們只能依靠她的如實報導去渴求那一點點遙不可及的希望,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下一代去爭取一點點也好的明媚天光,所以她選擇站在前線,求的,只是一個更好、更平靜的未來

LFN2Zh3seed7b3CShkyD-1800x1198.jpg

《私人戰爭》由紀錄片起家,善於描繪社會動盪與政府無能的金獎導演馬修海涅曼提筆執導,經手作品不多但部部都深入挖掘世界角落無時無刻皆在發生的具體壓迫,以犀利的視角筆觸,揭發社會不為人知的黑暗面,2015年以平民自衛隊為題材的紀錄片《無主之地》,便真實而深刻的呈現出政府無能,導致平民自衛隊應運而起的時代縮影,2017年的紀錄電影《幽靈城》,捕捉記者組織「拉卡正被悄然屠殺」一活動以及被ISIS殺害的人們,2018年的五段式紀錄片《The Trade》,深入探討美國國內的毒品危機

《私人戰爭》算是馬修第一次執導非紀錄片形式的劇情長片,將紀錄片獨有的見解與感性,去賦予電影紮實的真實性與寫實感,分分秒秒記錄著瑪麗科爾文戰場的黑暗生活與理念拉鋸,輔以對社會的深刻觀察,都一再的促成完美呈現「獨眼女記者」瑪麗科爾文在戰火當中、那傳奇一般的人生,《私人戰爭》就是一封寫給記者的情書,不是戰地記者亦然,因為記者的職責儼然已透過電影冷靜、抑鬱又殘酷的書寫表露無遺,為的就是在自己所屬的新聞崗位奮不顧身的去報導最真實、最應該被知道的「事實」,而瑪麗科爾文於《私人戰爭》裡頭的不惜一切代價,恐怕也是現今新聞界只能緬懷的,那蕩然無存的過去

RiBrvUEoQ0QZw9zDUBH9-1800x1198.jpg

羅莎蒙派克深層至挖掘人心堅持不移的揮灑演出,動人、不忍也為之精彩,流露堅強卻又如此脆弱,再怎麼樣強悍的人,也只是比較會包裝外表而已,內心的弱點,只有隻身一人之時才容易顯現,特別是羅莎蒙派克獨特、日漸滄桑的特殊化妝搭配自身細膩肢體化的震撼演技實力,內縮又外放、堅強又無助、痛苦的心靈交戰之人性掙扎,無不將觀眾的情緒抓的緊緊

透過導演在技術面敘事的施展,其利用細節的劇烈聲響(諸如關門及口語),運作天衣無縫的鏡頭場域交錯轉換,至深描繪瑪麗無時無刻身陷戰場的惶恐不安,她用盡一生之力,無數次的天人交戰、每一夜的輾轉難眠,都只為喚起世人不願面對的真相,而羅莎蒙派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了對瑪麗科爾文的崇高敬意,完美的演繹,就是最好的致敬

F6tPd30DHNELasSy6cw7-1200x798.jpg

傑米道南的造型,是從《羅賓漢崛起》直接搬過來的吧!哈,不過造型像歸像,但其也擁有自己的一番鐵漢柔情,近期許許多多的曝光度,似乎終於快要能夠甩脫《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的霸道總裁形象了,尤其一票造型都已離乾淨高富帥型男深深遠去,表演的發揮空間也確切真正擴大了演技路線

雖然不管在《羅賓漢崛起》或是《私人戰爭》,仍是戲份不算重的配角角色,但《私人戰爭》給予的塑造方向,是旁觀佐證了瑪麗人生經歷的決選之人,同時也是讓瑪麗一直都不是孤單處於戰場的友情支柱,空間有限,但在依然完整的形塑下也絕不會是區區花瓶而已

120131350-f354b738-be55-421a-bb47-dc0c78c42cb9.jpg

《私人戰爭》的好,細嚼慢嚥,它並不是戰爭片,無法渴求有太過磅礡熱血的戰爭場面,沒有大起大落的娛樂性,卻仍時刻令人難以鬆懈,這就是《私人戰爭》著重的目標,情緒與角色是推動電影的縱向軸承,人性、社會乃至於新聞媒體的根本批判,亦圍繞於這兩個因素隱隱激發,你依舊會緊張、對角色和每個身陷轟隆戰爭的受害者們,你必然會心痛、因為你緊跟著角色的情緒,深深無法抽離

精準的鏡頭調度和銳利影像,加深了置身沙場的那股險惡、詮釋了瑪麗科爾文變化萬千的內心琢磨,節奏適中卻充滿力道、娛樂偏低但劇力萬鈞的撰寫出精準的批判性力道,瑪麗科爾文的貢獻、世世代代都應該記得,而全世界都理當知道戰爭的真實印記,該慶幸的是我們有一位優秀的導演、優秀的演員與優秀的作品,來讓瑪麗科爾文的所作所為與偉大之名,重新且清楚的被世人了解,並永永遠遠將歷史的錯誤與自省,銘記在你我的心中

SG-2-Embargo-Aug-17.jpe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景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