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死的阿修羅 | Goddamned Asura
重重的受《該死的阿修羅》襲擊,三段式的結構,第三短小卻為「有可能」緩和了變好的選擇,灌注一點正向的希望,但在頭兩段長篇裡頭,則是處處存在將熄的燈火,就等一個引爆,隨之負黑籠罩,毫無著見未來的一絲氣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編導於本作選擇了凌亂壅塞的街頭市景還有深陷陰暗絕望毫無喘息之士(不只是貧窮人,連富人都有說不出的傷)做為主述者,可不願就這樣將電影污黑至底,世界無奇不有,有著各種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沈沈的壓抑之後,不該就這樣晦暗難逃,特別又把「決定性一刻」的善惡糾結置於基礎的探討之上,好及壞、善及惡,也就不會只有其中一個面容了
好的一刻仍可能有壞事發生,而壞的抉擇未必就一定走向好的發展,放在這兩個角度上,《該死的阿修羅》試圖釐清善與惡之間鴻溝的「並非絕對」,進一步讓當代觀眾思考,這眼前所見紊亂的環境,究竟是誰造成的,又或者是無以復加的,其中背後又有什麼值得思考的事情是不能一言以蔽之的只截取於表面?發想於社會案件殺人靈感的《該死的阿修羅》,用一段曲折且獨有的敘事手法容納世間於其中,愈看愈是,令人心頭穩穩一顫
善與罪或許也只是偶然...詹文在成年那天做了一個決定,讓子彈在夜市裡飛,唯一死者是公務員兼遊戲直播主小盛,Vita接到未婚夫死訊,社畜人生戛然而止,網路盜圖冒名詐騙的太妹琳琳,與記者黴菌在夜市約訪,讓他意外成了制伏兇手的目擊證人,阿興深信摯友不是故意殺人,在兩人創作的漫畫世界裡,只要有把梵天劍,就能斬斷時空,在奈何橋相見,六人命運在夜市交錯,被迫面對各自生命的缺陷與困境,此生莫向修羅墜,鬼畜地獄苦輪迴,但什麼是罪?誰沒有罪?六個角色如同六道輪迴眾生,沉淪也好,絕望也罷,善惡有時只不過是偶然,當阿修羅被黑暗吞噬,人又怎樣才算完整?不過,若一開始詹文沒有犯案,這一切會不會有什麼不一樣?
在《誰先愛上他的》夾處於媽媽與爸爸同性情人之間的黃聖球長大了,對這個世界的不滿和疑惑也更多,他在人聲鼎沸的夜市開了槍,無辜喪命的賴澔哲正式職業是個小公務員,但在虛擬世界卻是呼風喚雨的遊戲直播主,他的未婚妻黃姵嘉是被資本主義機器壓力磨損的小螺絲釘,向外唯諾忍己,只能對高不成低不就的未婚夫兇狠發洩,和黃聖球一起繪製暴力漫畫的潘綱大,對前者有著說不出口的情愫,反而是騙照扯謊逃學販毒樣樣都來的王渝萱,藕斷絲連著黃聖球的情,金馬影帝莫子儀扮演社會記者,揭發黑幕被威脅圍毆是再正常不過的家常便飯,卻意外成了夜市槍擊案的目擊證人
從《該死的阿修羅》完整的調性結構和表達上,得以清楚感受導演樓一安對社會的提問,而電影依然不能說是十全十美,阿興因隱藏的私情綁架摯友詹文的雙親(因為是他的雙親把他變成這樣的)以威脅對方說出實情的橋段,實質有些無法徹底的信服於人,但它所增生的內容,確實為事件提供了多義性與辯證性,當這個社會遇到重大衝擊只想趕快找到一個簡單的答案,以為就可以乾淨、正常的繼續生活,電影卻認真的看待只需瞬間,被害者與加害者之間的關係立場,就可能完全改寫
《該死的阿修羅》三章敘事,涵蓋最大範圍的頭兩個章節,是電影互相映照的兩個發展,以「如果」去假設和概括,倘若沒有「這樣」,那會「怎樣」?但又或者,那些「如果」未必都會是好的,有沒有可能,他沒做這件事,改變的未來會有另一個關聯之人頂替呢?編導在這樣的訴求上面,先以難逃權勢父母掌控強迫人生安排的憂鬱少年詹文成為夜市殺人案兇手,窺探罪犯行兇當下與行凶之後有可能產生因壓力爆發的混沌狀態,以及一個因家庭病變而不良又販毒被抓的女孩琳琳,對比尋求家庭能夠是避風港也能是矯正署的不安窒息,更絕的是,詹文家庭富裕,而琳琳家境貧困,特別強調了,各個階級都有各個階級的苦和影響,而當你的命即是如此,你再有錢恐怕也難以甩脫
但是,《該死的阿修羅》畢竟仍是以「抉擇的一念間」做為探索核心,所以,在第一章琳琳和詹文雙雙鋃鐺入獄差身而過,爾後下一幕,帶來滿滿傷痛、抑鬱,傷害再延伸出心傷的夜市殺人案不再存在,事情會如何發展?在第二章節的一開始,詹文一樣處在了寧夏夜市的街角,但這回,他看見了琳琳(在第一章案發時刻她也在場),他過往的暗戀對象、和好友阿興共同漫畫創作零的靈感來源,並也叫住了她,重新牽起了線,藉由與過往同儕的重逢及青澀之戀,以愛情的自由自在,讓詹文家庭給予的壓力得以有一個良好的抒發出口,反之對於家家也有一本難唸之經的琳琳,也是一樣,壓力鍋兇手和憤世嫉俗毒販女囚,自此脫離了行兇的可能,品嚐到了些微,嚮往自由的空氣,時間,逐層進行了倒轉、過程扭轉,本來所知的故事徹底回收以另一個角度拆分解構,是否真有另一個更好的結局,還是更壞的結語?
《該死的阿修羅》無疑走上了國片從未嘗試過的一項險棋,以「平行」的觀點,兩次論述著「概念上」相同的故事情節,卻擁有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如果過於相似,那很容易令觀眾摸不著頭緒又打斷了情緒,可《該死的阿修羅》巧妙透過第一章大綱之外較為次要的故事線鋪陳,並在第二章大綱的共通身上,將次要的角色與敘事拉提了出來,不僅以額外的劇本走向思索架構於第一章之外一個可能性的第二個面向,也為電影一直下來的鋪陳,奠定了匯流成河的鎮密思路令人拍案叫絕,各自啟發毫不相干卻又如影隨形的新穎觀點,讓《該死的阿修羅》準確於冒險之上,充分雕琢的引人入勝,才取得了屬於它的成功
《該死的阿修羅》第一章節,緊迫窒息,每一雙生活在水深火熱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大井底之下的雙眼,都被編導的氛圍渲染,彷彿看不見未來一樣,沒有一丁點生存與血色的靈魂,在這一個灰暗地帶,死守膽怯著不敢為之的悲哀,電玩和漫畫成為了映射心靈的真實寫照,不敢說的、不敢做的、真正的自己、真實的話語,都在那一個能夠暫時放下自己的二次元世界,才有了誕出一絲實際活力的容貌,詹文和阿興的漫畫創作,對照著他們兩人的故事行事曲線,那是他們的渴求,而看起來老實傻呆的公務員小盛因未婚妻的壞脾氣累積壓力,只有在玩電玩時,猶如第二個人格一樣變得血脈僨張又拈花惹草,一切只剩下虛榮,否則什麼都不剩,只存一具溫熱的行屍走肉罷了
第一章充分讓人體會,這個高度壓力的世界,留存於現實,你看不見什麼未來,不如就,活在自己的想像當中吧,但Vita替本作中穿針引線的線上遊戲做廣告,本該是帶來歡樂的遊戲世界,卻在背後差點把Vita擊潰,點出,現實和幻想世界的落差,其實有時你想因此逃脫,也逃不掉的,更遑論詹文在一個不具意識下的行動廣泛傷害了夜市民眾意外釀成一死多傷,卻也為他悶著什麼都不敢什麼都被爸爸控制的他,迎來一點自由掌控人生的時刻,多麼的諷刺這個世界,將世界上包裝的最美麗、最簡單、最好聽的「我是為了你好」,就這樣大言不慚的,灑落在這個世界的周遭,一點一滴的,侵蝕著人心的每個角落,直至情勢覆水而難收
第一章節黑暗渺茫到底,不帶有一點希望,彷彿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黑白的一樣,沒有愛、沒有關懷、沒有溫暖,只有無止盡的謾罵、不解、控制和傷害,定調了《該死的阿修羅》探索人性內心世界陵陵角角的厭世困境,若說第一章,體現的是因社會擠壓、牽掛到無助的純粹的惡,那到了第二章詢問的,即是善了,如果有那一點點的善,是不是整個惡意的氛圍,就會改變,「不所在乎」後的「在乎」,是第一章到第二章最明顯的不同,並且以此改變了兩個人的價值觀,內心曾經只有被不斷壓榨的空洞,直到相逢了那投入愛情的對的人,孤獨世界曾經缺少的不解、關懷和真誠站在一起的愛,瞬間填滿了雙方的心窩,厭世及逝去的未來,好像都回來了,不再難以生存,只想跟對方一起長久,或許,就差個那麼瞬間和念頭,我們就可能看到另一個世界
第二章整體黑色調並沒改變太多,但相比第一章死氣沈沈的壓迫,第二章灌注了心、在乎和愛情於主要角色身上,仍適時的為電影增添了不同第一章暗沉般的朝氣,善惡有別的一念間、人生得以改變、兇殘匪徒並非生來就是殘暴的深刻傳遞,也在此時此刻,發揮出了電影所寄予的深刻療效,而在另外一邊,第一章唯一意外死亡的受害者公務員,卻在第二章成為了加害者,不同的「一念間」,發展也不同,卻都在息息相關的人士底下,灑出了意外的血漿,這樣的編排,更是扣合到了「善惡並存難以改變」的核心,好就真的是好嗎?而壞就真的只有壞了嗎?
導演樓一安,把《該死的阿修羅》製作的富有引人入勝的吸引力娛樂,也把《該死的阿修羅》製作成了反射當代寓言「表面」為王的未審先判暗黑文化,大欺小、小欺更小,似乎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唯有如此被欺壓再欺壓他人,才得以為自己活過一次獲得自由的感受,多方觀點的推演,讓《該死的阿修羅》成為一部真正好看也值得反覆思考推敲的魅力之作,特別是樓一安以三個篇章多線敘事的方式,緩緩拼湊出這起事件發生的可能原因,電影雖然是受到報導文學的啟發,但導演不想做新聞容易標籤化式的處理,不以殺人案的主嫌詹文沉迷漫畫,分不清現實和虛擬世界故犯下此案做為陳套而刻板的理由,更試圖深入他的內心世界,梳理出他驟然犯下驚世駭行的脈絡,而這其中,一定有個原因才是
詹文殺了人,但是他受制於一個吝於肯定甚至動輒否定自己的父親,連未來都被規劃好,比那條被關在籠子裡名為Oreo的狗的處境,自己似乎也沒有好多少,沒有有形的籠子框限他,但他的心靈恆常,缺少了自由做主的自由意志,而意外死亡的公務員小盛看來似乎總被未婚妻Vita厲聲責罵,覺得壓抑的他只能在虛擬世界稱王,但也因此變相剝削相對弱勢的人,很明確的,在樓一安導演的攝影機底下,沒有純然的善人或惡人,詹文的好友阿興或許衝動,卻對朋友仗義以及癡情,小太妹琳琳對母親叛逆出言不遜,是源自於愛的匱乏,然而琳琳的媽媽看來是個不適格的母親,電影省去了她的前因描述,但我們卻到最後看到她試圖變更溫柔的初心,儘管那也許出自於導演的想像或設計
但是人在不同的環境下,是否有可能因為不同的選擇,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就是《該死的阿修羅》試圖呈現給觀眾的題旨,人生不能重來,但電影可以用重來,做出你可能會想知道的另一個自己,相較於第一二篇章的沉鬱調性,第三章節「奈何橋」給予角色新的相會可能和重生空間,讓角色長出更飽滿的血肉,故事也有了更豐厚的層次,也拉出了善惡之間的辯證,加害者和受害者的處境,不再那麼涇渭分明,縱然故事重新展演後,結局依然令人感傷,但至少無論詹文、琳琳和她的媽媽,都多了愛人的能力,阿興依然衝動卻相對沒把矛頭直接指向他認為的加害者,受傷害的人也因而減少了,這不啻為一個相對光明的結局,不由得肅然起敬起編導,優異又使人反思的說故事能力
演員部分,黃聖球、莫子儀、黃姵嘉、潘綱大、王渝萱、賴澔哲到張詩盈皆繳出了各有千秋的切題演出,並玩轉於善惡,把每個人內心潛藏的善和惡,清晰勾勒生而為人的無所適從只能沈淪,以至於曙光的存在,也未嘗好命太久的哀傷,要處理多線敘事的故事並不容易,而《該死的阿修羅》難得在於能讓這些線緩緩並行並悄悄聚攏,從龐大複雜的人際網絡,梳理出人性的各種晦澀矛盾,也展演出人的多種面向,溫柔和暴烈可以並存,恨也並非愛的相反,而取決於一念之間,在這群優秀演員的傑出表現之下,善惡焦距更加的模糊不定,卻也探討出了何能更好的心之所向,讓每一個角色,都隨之有了心態上的成長,在這惡質世界,點亮了一道微微的光,無法照耀大地,但照耀出自己的人生抉擇,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了
縱然可能也會有人認為《該死的阿修羅》出現的虛擬世界二次元文化(漫畫、網路遊戲)、角色設定(問題少女、酒鬼媽媽)難免有刻板印象之嫌,然而導演認為若將角色設定為精神疾病或思覺失調,難道就不刻板嗎?在我認為,導演並非單純的將問題歸因於虛實不分所以殺人,母親酗酒所以叛逆,「不覺得被愛」,可能才是真真正正,最純粹的惡生之緣由吧,《該死的阿修羅》很精彩,陰暗重重卻如此引人入勝,道地化的人物設計,更是吸引人身歷其境,並且三個章節,各自傳遞出不同角度的思考點,同時在特映後QA當中,導演樓一安更是提到了部分過往兇案事件以至於最著名的「鄭捷北捷殺人案」所帶給他的靈感,導演在拍攝前甚至也特地訪問了鄭捷的律師,還看了鄭捷寫的文章覺得他非常有文采,並且加以解釋彼時的他心想,如果鄭捷當下一個念頭沒有犯下滔天罪惡,後幾年當他看著「小燈泡事件」,那他是不是也可能跟電視機網路上的觀眾一樣,只看表面就成為大聲斥責應暍的酸民呢?
事實上鄭捷本來不願意讀環工系,想轉學考中文系但未考取,導演也以此做為思考點,倘若他當時考取了呢?會不會他的人生,就有不一樣的可能?言下之意已有可證,立基於截然不同的思考點,是否,我們每個人都沒有跟其他人不一樣,內心都藏著一個,那「該死的阿修羅」呢?因此《該死的阿修羅》將我們看不到的不同的抉擇,引導出三個各自趣味的探索樂趣,也藉由這部電影訴諸,表層之下,是更為重要,然而存在於這個世界,愛似乎愈來愈不容易,愛有時更會受傷害,先付出不一定先得到,但是若感覺到被愛,是否也多了給予和不一樣靈魂的可能?電影散場,角色帶著各自不完美的遺憾離場,散場後的我們,也許能找個時間好好思索,電影對生命本質提出的探問,相信就這一點上來,《該死的阿修羅》必然能夠延伸出更大的啟發,以及對於自己存在定義的思量啟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