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7rkMqNNLKudvlAIheMY-4035x5743.jpg

比得兔 | Peter Rabbit

索尼哥倫比亞影業繼比利時經典《藍色小精靈》後,本回轉而從家喻戶曉的英國童書取材,《比得兔》的歷史地位並不亞於《柏靈頓熊》,近年來同樣都有著真人動畫的改編,看完電影之後卻赫然察覺,幕後團隊班底對道地魂魄的執著,都將左右一個經典之作改編上大銀幕的成敗與否

photos_24615_1522637590_32e8e7201a9f2078f266f3dff0445728.jpg

《柏靈頓熊》囊括的英國紳士純正風格,幕前幕後走的皆是最為純粹的英式製作,實有商業化的本領,編導操刀下卻不失「英國優雅氣味」的精美質感,外加文本下的優秀,內裡勻稱豐沛,角色細膩生動討喜,笑點建立的渾厚自然,覓得合適調性及影像作風的給力編導,都讓兩集《柏靈頓熊》維持了至高的製作水平,反觀《比得兔》的倫敦風情退去了不少英式氣息,那種文化之都、紳士、寧靜又古色古香的唯美氣質,大幅下修之餘換來的竟是很大喇喇的「美式」熔爐,貓捉老鼠般的故事架構本是常見形式,《比得兔》卻也依舊只是照本宣科,玩的通俗而無聊的不夠趣味

說實在的《比得兔》並非達到了真的不好看的崩壞程度,它就只是……有點一鬧置之,幕後班底是美國人來主導,就真的用了很現代很大量,完成品隨處可見極其無趣的美式幼兒喜劇風格來交差了事,美式喜劇一直都可以很好看,只是《比得兔》種種的不完善都沒辦法好好的融入美式喜劇的訴求,或也可以說《比得兔》的笑點多半刻意又唐突的沒什麼新鮮感,相同的梗一再的使用也會令人厭煩

photos_24615_1522637587_060692ea177b5889eab6f6f537583cbc.jpg

劇本起始田野主人與兔子的針鋒相對,互相對碧雅爭寵又一方面必須轉換兩面情緒交戰的反差構寫,都只是空有肢體上互動的形式趣味,這份差異性的精髓並無真正深化進故事內裡,文本本身的庸俗和絕大部分的胡鬧嘴砲,既無法填補敘事本質上的空洞,也無法在觀眾眼裡留下什麼

酌量簡短的核心主軸拖的老長,一段壓根不好笑的笑點也硬是要拉到觀眾備感冗長與尷尬,本該可以更為寓教於樂的動人經典全被純粹無厘頭的歡笑一籮筐打發掉,進而影響了轉折後期打算進一步側寫角色自省與變化的感性,不論角色、主敘事調性或劇本,都被塞入滿滿的笑鬧喧賓奪主了明明可以善加鋪陳的人物關係演化,故事和方向的選擇與取用,毫無懸念的成為了電影的一大硬傷

photos_24615_1522637588_bf6cdaf3553ee388a8903beab02695b3.jpg

倒是讓我給定電影不至於很差的部分,除了演員表現之外多半就集中在技術面這邊,都還有著挺吸睛的打點處理,《比得兔》電影立基於童話文學,於現代動畫技術的交織下,著實變化出不得不為之讚嘆的視覺體現

關於電影中登場的這些動物,善用動畫的呈現,在肢體動作下足苦心,奔跑、跳躍或者是天空中翱翔的麻雀,各個都如此的生動活潑好不可思議,聚焦特寫兔子們情緒幻變的面部表情,喜怒哀樂竟然都可以那麼一清二楚沒什麼破綻,動畫的精準捕捉栩栩如生,論孩童或大人似乎都可以立馬覺得(相信)這根本是真實的動物來演出的吧!也幸好有動畫的技巧(配音亦功不可沒),讓電影的情緒總是維持的很立體生動

photos_24615_1522637589_299d74d7b2d9eede4462b62e759d3d11.jpg

《比得兔》的傳奇經典性,在發跡地的英國人心裡,碧雅翠絲所撰寫的脈絡形象是一隻可愛又調皮的鄉下兔子,而在好萊塢改編的《比得兔》,留存了鄉村、菜園、可愛、調皮等原始純粹的原著元素,亦額外揉入了倫敦、冒險、愛情的美式商業基底,循著新增設的故事類型,人事物的演進編排在素材捕捉後都有了相對公式水平的給予發展

對於場景細緻、鮮豔,雖然現代感很重但也不失些微純樸的設定則亦為故事畫龍點睛了英國淡淡飄揚的美麗風塵,英國田園鄉村對比繁華倫敦景緻,互相自成一格,一靜一榮鮮明的兩大故事場景,在好萊塢的拿捏之下皆稱得上發揮所長,縱然文本缺失云云,但冒險於城市鄉村的友善交融,仍略為觸發了觀眾對於倫敦英國風情最耀眼的那份悸動

photos_24615_1522637592_3e9ba5ea6dae81f92701adce17761653.jpg

並非都是缺點,只是優點沒多到可以蓋住缺點威爾古勒充斥美式雞肋笑料,明顯偏向於幼童的尷尬鬧劇風格,很明顯的不適用於《比得兔》,一而再再而三的過度僵化了電影發展的多個面向,打碎了故事敘事步調的可能性,每一刻都強調賣萌淘氣卻只讓已無厚度的文本營運數度顯得單薄孱弱,印象中比得兔幽默歸幽默,淘氣歸淘氣,也沒有《比得兔》電影裡表達情緒總是那麼聒噪又浮誇

peter-rabbit.jpg

演員肯定是最能讓我聚精會神欣賞完《比得兔》的重點關鍵,多姆納爾格里森詮釋任何角色都能到位的相像任何角色,湯瑪斯麥奎格這一個角色實事求是,略為陰鬱嚴肅,不喜歡動物卻也有一顆真心,其編排上的漸層轉變配上格里森的優秀表現,綻放出了截然不同的形象面容,使壞結果總是壞的討喜可愛,或許可以歸為《比得兔》最為真誠的優點

以往只要有與動物或大自然對峙鼎立的人類角色,純惡的似乎居多,而《比得兔》在對麥奎格的鋪陳,前有叔公的惡質,後有碧雅的真誠接軌,兩相對應之後湯瑪斯的轉變皆在兩者之中取得了「好」的平衡,在工作上對顧客的認真、重視與熱忱以及對於碧雅的真心互動,都突顯湯瑪斯不是一個純粹之惡的角色,確實排序了一個曲線刻劃了角色的工整,是《比得兔》裡我較為欣賞的主線環節

photos_24615_1522637591_7d7b52998d19bef35c22e85b326c8817.jpg

相較於多姆納爾格里森能屈能放能搞怪的演出,始終站立於環境、環保、愛動物的「純善」一方,蘿絲拜恩依舊可愛討喜的詮釋出碧雅的鄰家女孩溫柔特質,有自信、有趣也有愛,亦是率領湯瑪斯發現人生新領域的啟蒙情人,更是教會愛搗蛋的比得愛並不會因為關心的人多一個而有所減少(也是給家中即將有弟妹深怕自己會失寵的子女一個深情的關懷),但雖然蘿絲拜恩不止是花瓶,貫有穿針引線的作用,角色是對劇情推演有著幫助,不過實質上可發揮之處的描繪卻也流於表面的薄弱不少,還是放過編劇一馬好了,能夠看到蘿絲拜恩可愛、溫柔又討喜的演出,已是讓人心花朵朵開

peter-rabbit-trailer-04.jpg

《比得兔》被批判的點除了太過現代,整體調性故事都很不「碧雅翠絲」,這些筆者基本上都蠻認同,畢竟《比得兔》要從純英式調整口味,卻也沒有在「大幅修整」之後給出一個論娛樂性、論劇情文本、論教育性都可以叫人折服的一番創造作為,那還不如好好保留著原著的根基,至少電影還會有一些熟悉童年的靈魂

但演員卡司可以說是彌補了關於「靈魂」這一個部分,分別來自愛爾蘭與澳大利亞的多姆納爾格里森和蘿絲拜恩,縱然有極力英式化的矯正痕跡,但確實也在逐一失了風氣的故事裡點綴了角色的魂魄,稱不上正宗,在外行人耳裡則已算得上接近道地了,跑龍套的山姆尼爾來自愛爾蘭口音自然不用解釋

254001795-4.jpg

另外全配音陣容亦是滿滿的堅強,同時在獻聲上聽得出完全下足功夫,兩位英國演員--黛西蕾德莉與詹姆士柯登口音純正道地,澳大利亞的伊莉莎白戴比基與瑪格羅比於聲演中也並無太大破綻,盡量的跟進原著鄉村風味的浪漫情懷,再三都替觀眾找回了在正片實在不易找到的那股醍醐味

聲線不停的游移轉換於情緒間皆拿捏得當,賦予了五隻小兔鮮明立體的生命力,所以如果說《比得兔》最使人滿意的,莫過於這一票鐵漢陣容,稍稍拉了這部電影一把

photos_24615_1509070363_76dcc5525e74f62e9215b817fd32243d.jpg

《比得兔》欲意傳達的核心價值,是關於愛的份量,彼此之間互相分享的愛,是不會因為多了一個關愛之人而減少,相反的愛會因為彼此的互相分享而逐次遞增

比得兔知錯能改能認錯的蛻變,湯瑪斯懂得放下去接納的真誠自我,都讓兩相抗衡的一來一往,變成烘托兩個物種性靈,學會理解的必然管道,致使劇中從來沒有一個明確壞人,只有彼此對生命待物(自然環境)的重新省思

photos_24615_1522637591_078a7e97282a6276320a3823fe363448.jpg

但同樣的這些可以窺探文學啟蒙的優點也都是可惜之處,《比得兔》為顧及孩童族群笑料放的太過太滿,空有好的母題,內裡不是點到為止就是被嬉鬧的滑稽給掩蓋了命題的延攬空間,犧牲了明確能夠提供出愛和環境保育等偌大教育的文學感性深度,所以觀眾在前半段總是只能看到無政府自視甚高的兔子版屁孩四處胡鬧掠奪

比得的身世特別以油畫動畫的方式介紹(貼近原著的筆觸風格)卻鮮少真正在比得的內心看到對過去的悔恨以及存於當下的核心變化走勢,刻劃的太淺彷彿比得的過往只是一個對碧雅爭寵其原因的劇情工具,美式風味佔了大半,整部電影最逗趣的似乎只有觸電梗的調度、配合音樂的縮放和演員的反應得以真心使人因創意而笑開懷,另外那個打破第四道牆,挺有自知之明也很是嘲諷的旁白,惡趣味滿溢著實叫人印象深刻,至於其他,都讓我找不太到應該喜歡《比得兔》的理由

photos_24615_1509070367_d67385c5e30288c4a4be180926441b98.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景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