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D9otOLc6d3eprWHC1Ve-2757x4000.jpg

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 | Pacific Rim Uprising

正所謂期待愈大,失望愈大,就當預告等釋出素材被眾人嫌棄的滿頭包,我還是想期待這部作品,第二集與首集相隔五年,過程中換了電影公司、換了導演、換了人馬,特別是中資的介入,風風雨雨接連不斷一再的考驗粉絲的最大限度,使得《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還未上映討論度就居高不下,只是可能負面的為多

pacific-rim-3.jpg

《環太平洋》的主創者吉勒摩戴托羅,在前集上映之後戴托羅就一直奔命於續集的製作,但一延再延就在太多外務而無暇執導續集的情況下,傳奇影業找來了執導過不少動作影集,履歷當中最具代表性還有NETFLIX漫威《夜魔俠》影集製作人的史蒂芬迪奈特把關導演筒,這是他的大銀幕處女作,而我們也期盼史蒂芬把影集製作方向的經歷帶往電影並給予文本上的強化

photos_17389_1503478346.jpg

至於史蒂芬迪奈特轉戰大銀幕的結果如何,我想我會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故事的架構可窺見其立足世界觀延伸擴大的野望,這是有些滿意的部分,有想要把機甲獵人誕生的後續好壞效應都擴展出來,在擊退怪獸之後機甲獵人的存在正反形塑和怪獸留下的瘡疤,為這個世界、政府及人民各自為政的主體觀點承載的演化影響,透過快速的前言構建起「十年之後」的社會局勢進程,在架構上的延續包含強化的體制都有欲意拉抬的高度性

值得一提的就是雖然「想做」,但能力是否充足,又是否有詮釋出什麼,這點便也徹底引領出《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的垮台邊緣--太過的急就章成了輕描淡寫的劇情工具,關鍵的一刻沒法好,後續再怎麼樣烘托都自有其難處,自圓其說都顯得心有餘力

photos_17389_1507694899_9f5446e9e6bb2dcb23c9c39b5713fb43.jpg

《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更加擴大了《環太平洋》的巨型世界觀,但過多的省略、缺乏細節鋪排而至中心主軸的情況下,導致電影的每一個環節都像一個獨一的片段和故事,情緒產生斷層,心境難以銜接,完全是本片的最大硬傷

《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活如同各種「點到為止」組合而成的產物,編導彷彿於心理吶喊著觀眾想要看的就是「機器人大戰怪獸」的爽片,所以不如把一切堆砌角色描寫線的必要連結給拿掉,動作場面放好放滿就行了,特效到位爽度夠嗨,觀影者卻怎麼看都只是為打而打毫無前集處處醞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層層壓迫感,這一點範圍之大,真正顧好的卻沒有幾處,首先必須從角色先行講起

photos_17389_1507694890_984a8cb3a0e33e1f431111c85d7437a0.jpg

一方面開頭延伸的世界觀急促到單一想要帶出主角的特質、生活和背景,但對當下的行事情景甚至拉出另一個角色的關係安排,都很草率交差,起了一個說服力有待加強的開端,另一方面於後續的劇情推演之下,構築了十年以後的光景,多數的新鮮面孔進入,看似有著前後交替、世代變遷的新人扶植效用來開拓世界觀必然的年輕鮮血(如果還有第三集的話)

但不知道會否角色或支線過多劇組缺乏夠格火候的料理,又或者是片長考量的刪減,一票新角色的詮釋是少之又少扁平空洞,無法鮮明的創造人物,橋段相互跨越之下又過於快速隨便交代了事,觀眾沒能知道角色的來路、經歷過什麼?他們身為一位機甲獵人駕駛學員的磨合和訓練過程,又是為何加入為何而戰?幾乎都是相當片面瑣碎甚至沒有說服張力的,約翰波耶加的離去再進入,看似有所轉折點卻也有始沒有終,成長曲線單薄軟弱,只不斷重複提及其父親史塔克潘達考斯特為救世指揮官,電影開始之時傑克不受軍隊規束的反骨個性,到最後歸隊引領新學院的熱情,此等蛻變的過程都是輕描淡寫,對卡莉史派妮這個角色的潛力明明也可以更往其內心陰影去放大她充滿悔恨、孤獨與傷痛的誓死堅決,可惜的是總在關鍵時刻彷彿希望增強戲劇效果為轉而轉反而錯失角色的潛能刻劃,僅止於點到為止

1521576799-b03ee361d01793f5b7fdef41cac21132-768x319.jpg

新角色放的那麼多,其中的衝突還是帶過為多,少了過程趕鴨子上架看起來便是濫竽充數,最慘的一點,就是最終大戰了,誰是誰,誰又駕駛著哪一個機甲獵人,觀眾理當都會很不清楚,甚至是成員的壯烈犧牲,觀眾大概「喔!」一聲就沒了何來感動可言(對比第一集看到現在每每都還是會令我激動與感動,第二集可謂蕩然無存了)

《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時而想復刻第一集機甲獵人之於角色搭建感情的連動步數卻達不到戴托羅的半分之一重量,第二集故事雖緊湊快速但也不可能與角色建立起什麼感性,動作場面多很多可是也在角色帶入的不足之下顯得比較像是純粹的引出劇情和給出觀眾想要的爽,細節和刻劃都被犧牲了,很不像是《環太平洋》的續作,風格劇變倒沒什麼問題,但變奏的差,問題可就大了

Pacific-Rim-Uprising-Trailer-1-21.jpg

其中一個令鐵粉氣憤的點,電影基礎的設定--神經浮動連結被操弄的如此草率,幾乎整個精髓都沒有得到良好善待的拿捏,這一個設置是《環太平洋》之所以著重角色並充滿能量情感的寄託象徵,將兩位駕駛的記憶思想互相連結,吉勒摩戴托羅透過這樣的規劃,顯現出角色堅毅的外表下,藏有內心陰影的恐懼軟弱,一再放大了角色對於這起戰役事件的堅決,推動對戰場面的生死熱血,更加深了整部電影的戲劇張力,末日感下的掙扎是那麼的淋漓盡致,生死存亡的奮力一搏才是初衷的浪漫,直到尾聲角色幸運生還的那一個擁抱,觀眾放下了心,角色也獲得救贖,情感聯繫和放下過往一直是電影的核心

PacificRimUprisingT1-063.jpg

吉勒摩戴托羅用此一元素構築人物的心境,彼此坦承相見,面對苦境也毫不遮掩的共享情緒,從中激發出的情緒感受才是戰鬥場面之所以過癮的原因,而情緒接合這一部分需要熟悉彼此,所以第一集裡駕駛員多半不是親人就是愛侶,就算是剛熟識不久的兩人要進行連結也是要好一段互相探索的撮合期側寫,給觀眾看到他們慢慢的去在乎、關心彼此才會連結上陣,皆顯示了操縱機甲獵人除了在戰技上的訓練,在心靈上還要有所契合

但在《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中的可以說是清一色少了這層互助關係,情感著實大打折扣,每個角色編排十分凌亂,每個駕駛似乎可以任意配對,神經握合這件事成了一場靠運氣的隨機賭注而非用心的經營,曾經的深度交織在《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裡變成了兒戲,角色的刻劃不健全在先,唯一能夠逆轉缺陷烘托角色的神經連結元素也被搞得如此不堪,無怪乎應該要痛哭流涕的結尾是那麼的令人無感又突兀

pacific-rim-uprising-trailer2-10.jpg

而就動作場面的設計而言,大歸大華麗是挺華麗,但前後數度強調「越大越好」,意有所指電影想要玩大的野心,但文本規模倒縮不打緊,動作場面也非真的那麼大,甚至在視角美學概念的失真捕捉把機甲獵人曾經帶給觀眾的龐大衝擊都給縮小了

適當的場域調度能讓觀眾徹底吸收到導演希望展露的感觸,《環太平洋》由吉勒摩戴托羅這位細膩雕琢影像藝術美學著稱的異色名導操刀,從下而上的帶動鏡頭,明確分配安排聚焦機甲獵人的戲份進退,城市、人類、怪獸和機甲獵人的視角輪替對比,很清楚的呈現出了怪獸和獵人都真的很巨大,對比城市和人類正如此顯得渺小,但是第二集鏡頭太過單一聚焦在機甲獵人和怪獸的對決上頭,不是俯視角就是大視角,每次打起來的時候特效固然真實,城市也飽受大規模凌虐卻也少了第一集端看影像就會發覺「人類真的很渺小」的悸動

Pacific-Rim-Uprising-2-4.png

第一集同樣有抵禦怪獸的地窖,但第二集人類藏身地窖之後地層彷彿堅固的萬無一失,明顯整個時間都建構在「看爽」的動作場面上,周邊看待這起災難的視角全無,觀眾欣賞時自然不太能投射太多驚恐緊張的情緒,因此第二集的末日感遠遠不如第一集,平平穩穩的打完,然後……然後就忘記了

角色上,大範圍上,幕後內勤上,城市人類上,有幾次雙方巨大的毀滅性武器打起來有讓觀眾看見民眾的反應?壓根沒有,缺乏重量的結果就是這些被摧殘的城市都只是劇情與感官的刺激工具,沒有旁人角度的端詳敘事,完全的主觀,讓《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頓時廉價了起來,而且毫無逼真寫實感可言

Pacific-Rim-Uprising-Trailer-2-34.jpg

眾多人打從吉勒摩戴托羅轉監製之後便開始擔心電影的製作與風格美學會因此流離失所,很不想這樣說,但事實證明外界的擔憂百分之百的正確,至少我會說熱愛第一集的不會多喜歡第二集,這位從吉勒摩戴托羅手中接下執導筒的史蒂芬迪奈特,顯然缺乏吉勒摩戴托羅獨有的美學概念,無法將眾多元素安排得宜、掌握得當,彷彿一盤散沙無法層層堆疊情緒

人們在談「爽片」時,卻經常忽略要成就「爽片」也是不簡單,基本的角色刻劃及編排起碼要完整、合理、擁有核心成長故事線、具說服力甚至能有共鳴,空有特效動作,人物間的情懷重量卻輕如鴻毛,東缺西缺再爽也會因故事的空洞而變得不爽,說好的熱血呢?預告片還比較痛快

photos_17389_1520402635_832c7f35104c068a2f8b5d2ec32ff177.jpg

約翰波耶加的表現不俗,故事轉折沒給他的,他用挺不錯的演出轉去了可能存在的尷尬,約翰不是問題,角色才是,史考特伊斯威特演技有那麼糟糕嗎?也不是第一次看他的作品了,《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卻是最讓我對他感到不知所云的第一部作品,查理戴的故事線有新意也有潛力只是表達的依舊不夠力,至少他和柏恩高曼的互動趣味性仍是討喜的不得了

然後景甜呢!只能說我本來就不是很喜歡她,所以她的演出很無感,戲份固然重很多但也幸好比起之前的角色,這次的冷面高層不用什麼表情演技剛好適合她,查理漢納很可惜的檔期關係沒能回歸不過似乎也能替他感到一點慶幸,但真有必要以那麼隨便的方式把菊地凜子賜死嗎?第一集的表現非常傑出,跟第二集擺在一起看更顯現編導的刻意與浪費,而那一票配角呢?算了我連他們是來幹嘛的都不知道

Pacific-Rim-Uprising-Jagers-Flying.jpg

擴張世界觀,文本的延伸跟前集有關,算是意料之外的小有新意,但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新意帶往了一個方向,不過少了適量的發揮,也都只是輔佐劇本可以「說得過去」的劇情工具罷了,吉勒摩戴托羅坐鎮的第一集在堆砌角色的背景到互動關係都細膩許多,兩個小時二十分的片長雖然只有頭中尾三場大型動作場面,但都是用人物的連結羈絆在推動動作場面的過癮,牽動觀眾一髮動全身,讓電影不止於爽片,彷彿觀眾也正在跟角色做浮動連結很能感受到當中的困境和感情,所以張力都保持的大而緊湊

顯然《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把緊湊的定義搞混了,一連串的動作場面就是緊湊?就算是花大篇幅譜寫人物那也不是冗長,而是支撐著「緊湊」的「必需品」,夠深植人心緊湊的效應才能如期發散開來,真要動作戲連場還不如去打電玩就好,作品欠缺靈魂,動作戲再炫炮、武器再炫目、身段再華麗也都沒有可以推動角色和故事的能耐

photos_17389_1520402687_83e24923b53c7d3e0c6e37f0ac794edd.jpg

吉勒摩戴托羅花費大把篇幅的人物雕塑,觀眾因此投入真感情,多方位視角的運轉和生死一瞬間的營造,《環太平洋》的結尾才具備張力

《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的收尾有意去復刻同樣的情緒連結,卻在角色各種的不明確和流於表面,以為進展的快速就是緊湊,殊不知這些都是必須去為故事投入細節的堆砌,致使第二集的收場是毫無感情又有些莫名其妙的草率,彼此的友誼光靠一次的陰錯陽差和幾句溫馨台詞就想打發觀眾未免太天真,差點犧牲奉獻的死裡逃生因而顯得沒什麼實質重量,畢竟觀眾對角色是各種的不認識,誰死了都很難帶入在乎之情

photos_17389_1507694893_4d0b36d92b37a3b20de55ec92ea49d29.jpg

《環太平洋》陰鬱、幽暗的風格,《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將視覺調亮,整個大景都以早上為主場,不過我個人依舊熱愛有著戴托羅美術美學的陰鬱風格,有了吉勒摩戴托羅,《環太平洋》不管晚上的視角,遠景近景的鏡頭遊走捕捉,城市到海洋,服裝到到機甲獵人基地,每個細節的設計都是為人津津樂道之處

《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不是說美術造型不夠好,只是概念太淺薄不會運用細部的描繪強化視覺的深刻,換來的只有滿場扁平執著的扭打,加上吉勒摩戴托羅的文本勻稱精良,末日感襯托的高而精粹,每一次交戰都可能是最後的出擊,氛圍的打點絕妙出色,是在《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完全見不著痕跡的古典浪漫,生死的沉重就在那麼一念間激發出了情感,對第一集的種種感觸太有真摯的情懷,以至於我實在不是很能接受第二集將之變為純粹的爽片,沒有東西能讓觀眾放入心思,就都只是特效而已,人類促使科技變調遭受的反噬危機雖也是建構「機器人」科技世界觀可以預想到的革新,但其實這一套《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也已經用過了,使得《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難以激起澎湃漣漪和熱情,平平淡淡的,船過水無痕

pacific-rim-4.jpg

《環太平洋》是吉勒摩戴托羅嘔心瀝血創作而成的夢想藍圖,男孩的美夢都在他的筆下得以實現,很遺憾的這份感動經由他人之手而消磨殆盡了,這都使我更想一而再再而三的拿出第一集刷個幾次反覆欣賞最初的美好,說戴托羅經營譜寫角色太矯情也好,煽情也罷,富有情感本身就不是壞事,也是人之所以是人的象徵

《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便是角色簡陋隨便而沒頭沒尾的實際佐證,沒有了情緒,就只是沒有靈魂的軀殼而已,看樣子電影留下了伏筆或許會有第三集的規劃,屆時我由衷希望吉勒摩戴托羅能夠回歸接手他的寶貝,為我們這些男孩最純粹的夢想力挽狂瀾最後一次

photos_17389_1507694897_71ed4c11495577b5814a9077ee4840ec.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景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