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OfeprJYVriE4ZKpy1tg-1080x1542.jpg

生命理賠師 | Worth

什麼才是衡量一個人生命價值多與寡的基礎定義?職業不分貴賤,但當董事長、法官、總統,以及店員、工友和服務生等這樣身分地位差距懸殊的生命皆被擺在一場國難危機下殞落生命,衡量「賠償金」的定奪,是否真的能夠確實體現「職業不分貴賤」這一句看似高調公平又友善,實則毫無公平一回事的偽善之值呢?

沒有錯,世界本來就不公平,而國家以金錢運轉,而需要有許許多多的高階菁英人士,才能穩固國家最高權限的經濟發展欣欣向榮,他們很重要,但服務底層直接面對市井小民帶來食衣住行的平凡人士們,就真的不被需要嗎?他們或許真只是那社會運轉中微小到看不太見的螺絲釘,更可能沒辦法替國家的經濟成長帶來太多的影響力,但這些身分的,也是世界裡頭每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活著即有高低之分,可倘若是同樣的「生命」消逝,難道真的就有如此大的差異?而面對生命所縈繞的悲痛,量化過後的「數字」,真的就能夠撫平傷痕嗎?這一連串的「數字」,究竟是為了些什麼?代表什麼?象徵什麼?失去親人的痛,真的只要給出一筆「數字」就會受到撫平了嗎?那筆數字難道不應該只做為安慰而已嗎?而人命,又真的可計價嗎?

gjFvwbDTrM0S53w9XNVd-1500x844.jpg

《生命理賠師》一部作品,以真人真事事件傳記改編為主軸,描述911事件過後,美國國會委託肯尼斯費恩伯格律師擔任「911受害者賠償基金」特別專員,面對各方律師和航空公司的壓力,他必須盡快和受害者家屬達成協議,查爾斯沃夫的妻子在911事件中逝世,他對肯尼斯費恩伯格的規劃感到不滿,於是號召其他受害者家屬展開抗爭……

從這部電影所開展出的角度來看,《生命理賠師》確實提出了許許多多扎心沉痛又衝擊人心的議題思考,生命該如何計價?每條生命又真的等值或應該等值嗎?什麼又才是真正的公平?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頭,死亡前我們每個人的價值都可以被定論,影響的只有自己的生活過的富不富裕罷了,至少最無價的一條命還在,但若命沒了呢?死亡前的那一套「表象」標準(學歷高低位階高低),是不是還能套用在人的身上?更精準來說,是不是還能套用在人的「生命」身上呢?《生命理賠師》以「人命數字」做為一層從古至今絕對飽受大量爭議的題材,氣氛堆疊的醞釀傑出敏感衝突性樂趣,對於死者所遺留下的親屬,甚至也在外遇和同志婚姻的概括存在下,為合理不合理的法網人情做出了提煉下的判別及聲援,就電影本身選擇的題材述說下,《生命理賠師》在文本以至於改編程度的戲劇張力,都有不俗的思考性及可看性

TUSJplLhHB60B4q6qGA8-1500x750.jpg

不過出發點很好,做出來的成效以《生命理賠師》來說,可能就是一半一半的了,遺憾它無法太過細緻的交代整起事件周旋於政府高官和平民百姓間的起承轉合,時而快速的帶過,讓應有的故事力道減去了半百,電影有許多覺得應該是會看到的細節受大框架及時間闊度的影響給略為省略,原因基本上即是這一段故事橫跨了三年的時間,途中有許許多多重要的取捨及瑣碎經歷不得不考驗編導敘事的能力,而編導固然將《生命理賠師》拍的流暢,可只保留「重要的轉折和時間點」,把襯托「重要轉捩點」的細項以至於鋪陳塑造情緒對峙都剪去了大半的篇幅,就好比一開始賠償金的公式從頭到尾都沒被正式公佈,而下一幕就是公聽會中,憤怒的父親表態「難道我年輕女兒的生命價值比一位大公司的CEO更不值錢嗎?」,能接受訴訟結果或不能,以此點題,也每個人狀況及訴求思想都不同,因此則發展出了「修復式正義」的理想派別

這些片面,固然替電影創造了許許多多有力震撼的情緒衝突輔佐生命價值激烈的辯論思考,但過於唐突、說不明白或表達不善的話語,都令《生命理賠師》本該有的衝擊感銳減了許多,諸如原本堅持理性思考不認為公平存在的大律師肯尼斯為什麼能在偶爾一次親自接觸受害者家屬時,隔天整個人完全改變轉而大力支持「基金修正」,這當中的確輔以了相對闊度的時間以及米高基頓和史丹利圖奇精湛沈穩的演技,試圖快速的建立起角色心境轉圜的空間(畢竟片長兩小時有找啊),可看起來仍算是偏向於快速單薄,僅僅把劇情呈現成只要律師團們願意用心的傾聽一位又一位受難者的故事,就能搞定受害者的心思並多了一張願意同意賠償書,可如果,有不肖律師只是為了達成目的假裝聆聽呢?戲中的受害者們可不如我們擁有上帝視角呢

2nJXTydwwWukc3RVRTYR-1500x750.jpg

莎拉寇拉潔洛執導的《生命理賠師》,順順觀賞很有韻味,開頭形塑911爆發驚慌失措旁觀角度的震驚危機感輔以當時的錄像鏡頭新聞等資料渲染,更為作品添入了一層重回當時的恐怖真實情景,環繞著911悲劇開展的本作,有著不落俗套的開場氣勢,而後的故事進程不若預期但也未遇到太大的問題,就我看來仍是值得欣賞的不俗之作,略有遺憾,但傳遞而出的訊息價值,值得激賞,而在演員的表現上頭,相信是HOLD住全場的最大亮點,米高基頓將一位不相信公平以及單純為了政府機構而作戰的頑固律師,慢慢的因反對派的打壓、討論、探索的思考,蛻變為更為柔和豁達的人權之士,米高基頓駕馭這等專業聰慧的角色毫無疑問,最精細的,是他把肯尼斯前後的轉變,藉由一個行為、眼神或臉部運動,就拿捏的入木三分,文本的細節略過太多,可有著優秀的演員,米高基頓真能用詮釋的,就讓觀眾感受到肯尼斯的糾結至變化,大幅彌補了肯尼斯ㄧ角劇本忽略快速帶過的缺陷,讓這個角色依舊如此的討喜

另外,反對派領袖、人民信任的精神由史丹利圖奇飾演,互動應對,有著米高基頓及史丹利圖奇兩位演技派大咖坐鎮,要不被時刻衝突紛擾的吸睛實在是太難了,而史丹利圖奇把溫文儒雅,卻又因妻子在911之中喪生的哀痛化為行動之多層次角色,表現的非常盡善盡美,對於妥協說不,寧可不拿錢也不願讓政府的惡性不斷循環秉持人命不該被「數字化」之態度,象徵著最高人民權益之心聲重視,兩人之間一方做為古板政府機構的橋樑、一方則做為人民挺身而出的精神領袖,在不間斷的道德衝突、多方角力的掙扎之下,為《生命理賠師》劇本沒能更好述出的是非對錯,一展於精彩的演技對手戲上頭,米高基頓和史丹利圖奇,照樣優質的無話可說

CopzTIE1oxRR8rk4SA0N-1500x844.jpg

整體而言,《生命理賠師》給我的感覺是道德兩難及政府對上市井小民的聲音拉鋸,頗有觀賞、沉思和自省的強悍價值,可實際呈現而出,卻也因不夠完善俱到而失去了本能有的神采,最為仔細表達完整的,反而是特別基金會的律師團同時擁有律師兼檢察官兼法官的三重權力,理由是這樣可以節省訴訟所可能浪費的司法資源,也就只有這一點了,原先生命的計算公式甚至於人民反對派的修法宣言,到底是什麼以及怎麼運作,觀眾一概沒有頭緒,劇情中基金會律師們(上)及人民(下)的「對話」時刻也很少,常常時間一跳就是三個月或半年,而接續的鏡頭又往往只是丹尼斯努力思考著怎麼達成任務,僅僅藉由兩到三對喪失親人的民眾,微量托出人民水深火熱的難耐心情視角以至於丹尼斯心態上的變化而已,這對理應帶出「人命話語權」的本作,實質有些後繼無力

重點仍是在於,《生命理賠師》在有限時間中,描寫過程省略太多,直到後來,甚至兩方人士以合約達成和解的雙重勝利之喜悅感,都因修法訴求的不明確不清楚幾乎沒有了這部電影應該存在的效用,觀眾看見的,變成是「能這樣就簽下同意書,某部分也許並不是來自修改基金後的被害者有正義被修復的感受,而是真如大律師在一開始所預測的,等到同意期限將至,願意去填一張認為不公平但仍有撫卹金可領的同意書,還是比坐著放棄求償權利更接近人性」這樣的結果吧,而這樣悖離電影「政府與人民同在一起」渴望的和平結論,在重要細處都被忽視掉而走向的這般並非原意的境地下場,恐怕是編導也料想不到的意外之事

3EzNOuFy6cY4skJTdRgc-1500x844.jpg

《生命理賠師》很有趣,在足夠的空間內不只闡述小蝦米(痛失至親之人)對上大鯨魚(息事寧人的政府機關和航空公司)的無力持久戰,並透過戰火承攬的肯尼斯作為中間媒介端看一個良知為人的正面價值,如何在上與下之間取得絕對的平衡,孕育出生命探詢衡量的更趨公平之意,欲意體現傳達「生命之珍貴不該量化成數字」的一大訴求,我能體會到編導真的如此想要藉由這個故事事蹟,稍稍改變這個世界,只是,終究是可惜了,電影時間線篇幅短跨度大,要在兩個小時以內,凝聚這場仗將近三年的起承轉合,凡事都淪為表面,電影因此也只能當作順順、沒有太多娛樂性的娛樂劇情電影來看,似乎也就不這麼意外了

《生命理賠師》有時一轉眼就過了好幾個月,卻在黑底白字的跳轉間少了不少前一幕(幾個月以前)細節後的補充、解釋或者是損害賠償的評估方式及圓融心境轉折,時而自然而然的有著相關劇本被省略太多而茫然的問題,都導致電影頭重腳輕不明不白,最終難以達成原先所樹立的目標,令人遺憾且扼腕,不過《生命理賠師》其仍不乏是一部尚可一看的作品,在這個草菅人命數字掌管一切的時代,感受肯尼斯待人處事的轉捩點,享受米高基頓和史丹利圖奇的演技水準情緒渲染,去拋開一切,知信社會仍有一點希望的良心,深思生命的價值淵源,依然是對於自身,還有這部不完美的電影,尚存存在意義和氣息的一大助益了

X9XVSysWVF7PMVovf1Yv-1500x844.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景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