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 | Silence
學齡時期的歷史課,日本江戶時代德川幕府當時,實行了「鎖國」的外交政策並實施禁教令,不只是前往當地的傳教士受到壓迫,就連信奉基督教的日本人民也難逃荼毒,這一段自古挑戰堅定信仰與掙扎的歷史,深深扎根在文化各異的教徒心中
如此大的磨難與不人道,馬丁史柯西斯透過涓涓細水的敘述本事,穿透過《沈默》,直入觀眾時刻壓抑的內心,無比觸動卻又對最終逼不得已的情境感到萬分殘酷
觀看《沈默》之前,倘若可以率先理解這一段歷史,便能夠加以深入體驗電影背景所闡述的「信念」之旅,馬丁史柯西斯的作品,從《隔離島》,《雨果的冒險》到《華爾街之狼》等
不難看出挑戰信仰與常規的老練手法,探勘這股所謂的「信仰」,其實就在你身邊,以不同的方式運轉,也以不同的姿態影響著自己的生命,開拓人類的並非為科技與知識,一開始起步的始終是「信仰」,擁有信仰,才有目標,你才能堅定的達成任何事,擁有信仰,也才有各自不同而獨立尊敬的文化象徵
《沈默》替每個種族,每種風情的宗教信仰提出了零星的大哉問,在三個小時之間看著神父與基督徒人民歷經了永無止盡的折磨,既然「相信」那麼難,又該怎麼堅持?
《沈默》的片名與主軸皆是指著「面對人性的苦難,神為什麼總是沉默」,來開展整個故事結構,在氣氛掌握上,嚴謹嚴肅刻寫不同民俗風情的衝突與文化,以直白的淺顯易懂詮釋可能硬梆梆的宗教迷思與信仰的難能可貴,卻在時代與國家的隔閡不得不活的戰戰兢兢,躲躲藏藏,過程亦拍的緊張又擔憂,一幕幕的酷刑則又令人痛徹心扉
馬丁史柯西斯完美打造的強烈張力與影像渲染,徹底構築了「信仰」的兩難,掙扎與百般的無奈,透過一次次的轉場,景物,台詞與人物穿搭走位,擁有身處天堂卻如同地獄折磨的「信仰」試煉,才讓我們知道,原來「宗教迫害」這回事是那麼的無奈,那麼的赤裸,那麼的血淋淋
鏡頭交織,影像言語,無疑深刻而大起大落的闡述著現實的灰暗,明白的歌頌幾世紀前不人道的「教條」,究竟是怎樣摧毀一個人的內心,滿滿的都是對於一個時代失望與遺憾的真實寫照
《沈默》片長近三小時,或許部分仍不乏使人感覺緩慢冗長,其實看著看著,這樣的篇幅完整串聯了人,事,物,景到故事的風光明媚,精細刻劃了種族,宗教信仰的強權,官吏,陰險,無情到掙扎,馬丁史柯西斯的豐厚掌握,《沈默》有了靈魂,餘韻留存,且難有冗長之感甚至可能已是最為精簡的忍痛割捨了,另外,《沈默》之所以能夠捕獲台人那麼一點關注的原因,也跟兩年前馬丁史柯西斯率領眾星前來台灣取景拍攝一事有所關聯
不得不說,發揚光大的將台灣美景盡收鏡頭之下,在攝影師的運鏡中,台灣是如此的美麗,穿梭在漂亮的敘事與深沉的議題,將電影提升了如夢似幻的精實層次,彷彿真實的「信仰」,融入了「大地」,「上帝」至始至終都在身旁的氛圍縈繞,台灣這塊充滿文化的土地,混合起了充滿文化與古典的「宗教」,對比時代感,不僅擁有厚實的淒涼滄桑,也富有了感官的說服力,簡直就是一項絕妙的搭配
馬丁史柯西斯總是在一介又一介的題材之中挖掘意向形的言外之物,同樣的,在其濃厚情懷的文筆中更是著迷於「信念」的堅持,道義,恐懼與滄桑,沉溺於世間的罪惡而無法自拔的病態,亦是專注於本質,一一描繪出一種無能為力的宿命拉扯,但是「命運」本身著實太過於巨大,導致我們大多數,還是只有無可奈何,致使自己,總是時時被「命運」牽著鼻子走
《沈默》維持一貫的敘事基調,只是《華爾街之狼》的浪跡天涯與快節奏癡迷呈現的虛幻,在馬丁史柯西斯的眼中,皆從社會,心態,權力,內心與病徵,來帶入展現「地獄」烈焰的激昂與扭曲,時常付諸於電影作品的概念之上顯而易見,是馬丁史柯西斯批判世道的基本語言學
來到了《沈默》暫緩了調性,彷彿是早期《基督的最後誘惑》的子作品,講述的正是關於耶穌子民的無聲吶喊,馬丁史柯西斯用敘事帶領觀眾進入那充滿罪惡的「沈默」,用極大的苦痛與掙扎反控時代的悲歌,但這回於外觀上形塑的則是貨真價實的「地獄」面紗,不在暗藏深處
因為《沈默》的質地,在馬丁史柯西斯的妙筆揮舞,卻美妙的呈現出超脫以往的理念而獨樹一格昇華為「天堂」的存在,在一層一層的磨難上,窺探上帝之音,以信教者的角度看待世代的摧殘暴戾,但就是因為世間的無情,強韌了信仰的力量,讓他們無畏強權堅守自己,才能預見死亡之後,擁有的會是美好的「天堂」
安德魯加菲爾德再次用一個具有深層意識的角色證明《蜘蛛人》是多麼侷限他豐沛演技的一次演出,連續演出兩部作品內容皆闡述「信仰」的力量,《鋼鐵英雄》因自己曾經差點失手的後悔串聯信仰的真誠,帶領他步入立志救人的軍醫,《沈默》彷彿足以對照看的雙面鏡,這次不像《鋼鐵英雄》凝聚「信仰」的光芒,反倒訴說了一個再怎麼堅持,「信仰」也會因現實而破碎的故事,有時候或許「沈默」才是最有力量的存在
正是因為這樣,我們能夠看到安德魯加菲爾德那麼精彩的演技,掙扎,痛苦,對信仰貫徹始終的堅毅直到最後看到了世人因為自己造成的磨難,想起了耶穌也是這樣代替世人受罪,耶穌會原諒的,會原諒的,在一陣崩潰與無聲交雜的「沈默」中妥協痛哭失聲,觀眾席的我們竟也一起跟著安德魯沉重與悲痛,可謂是再創演技的一大高峰
在《SATR WARS:原力覺醒》演出凱羅忍的亞當崔佛,這回同安德魯一起扮演信仰強韌的神職人員,戲份雖然不太算多,但其演出無非是好的,永不放棄的心境以及因為受迫害的基督徒而甘願頂替共同陪葬的犧牲,每刻皆是如此觸動人心
連恩尼遜戲份更是僅此兩段而已,但費雷拉這個角色除了是主軸穿針引線的重點之外,卻也更是硬生生道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殘酷,看起來或許信仰薄弱,但生命與信念,有了信仰卻死亡,存活下來則能夠延續,發掘文化,主觀意識,你會怎麼選擇?
《沈默》的沉重與省思難以言語,但本質上既是好看又精彩的觸及心靈,馬丁史柯西斯用了最中立的編排,實際上看到了文化對於文化曾經的迫害與摧殘,但在裡子內卻並無過度給予早年實施「禁教」的日本太過主管的批判,人各有志,或許任性又偏激了些,可這就是人本,各自有著自己的信仰與教條,絕無對錯之分,因此《沈默》雖然嚴峻慘烈,卻也很理性,一點一滴的解構世俗的命定信念與言不由衷
馬丁史柯西斯亦於電影中善用了各種口白與耶穌臉龐展現與逝去表達各個片段的意象情景,在在豐滿了電影的肌理,我尤其喜愛《沈默》總以一種很「靜態」的冷漠與基調賦予電影的主題與文本相對契合的節奏敘事,許多時刻的演示,其實都是一個很安靜,讓觀眾以閱讀空氣來吸取角色情緒轉變與情境氛圍,用真正的「沈默」,來應對上帝冷酷的《沈默》不語
此外在馬丁史柯西斯的描繪下,從文化的差異,信仰,背叛,到對上帝的跟從與離棄,各種難題的發揮適可而止又勻稱融合,時時刻刻的堆疊,都挑戰著羅德里奎茲與卡羅培的信念,也逼迫他們重新思索信仰的本質,直至最後,心路歷程的轉折,他們也開始擁有自身對信仰與對上帝的另一種解讀
在《沈默》中,我們看到了活命與堅信的兩難,有人為了活命,多次踐踏了信仰,也有人為了信仰,寧可犧牲內心也始終屹立不搖,儘管宗教並無絕對的是非,也無至上的根本,但馬丁史柯西斯則用《沈默》的殘酷與無聲煎熬,讓我們看到了人的信念究竟可以擁有多強烈的力量,間接也帶領見證人心,其實更為脆弱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