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養成記 | Turning Red
應該是避風港的家,如果活成了令人煩躁的煉獄,比外人更不解彼此的心,也比外人更疏遠彼此,那這樣的家庭還是一個家嗎?「為了你好」卻時刻自以為而帶來丟臉困擾的控制欲媽媽、被「辛苦養育長大」所以就必須百依百順來「孝順還債」綑綁的內心、因為是父母所以什麼話都得聽不能反抗失去自己也在所不惜、不斷重道覆轍的家庭惡性、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自己的小孩好乖的父母,以加拿大多倫多亞洲家庭為故事核心主題的《青春養成記》,看在亞洲人眼中其家庭詬病相處的壓抑模式,寫實的令人感到驚慌
在家宛如高壓,有心事不敢說、有要求不敢說、有困擾不敢說,只因媽媽要她當一個「完美」的孩子,一言不合便直接爆氣,這樣高壓的家庭還不如出門在外輕鬆又自在的環境衝突,家家最難唸的那一本經,完全被編導透徹寫進《青春養成記》當中,不只驚駭它描繪精準入心坎,逗趣的表現方式反而更為加強母女束縛的窒息關係使人如坐針氈,爾後透過「心中的野獸」具象化有趣可意涵至深的題材設計,來藉由亞洲人告訴亞洲人,看似壞事不是壞,能與之共存內化成自己對於自我意識的人生主導權覺醒,方可蛻變出自己真正的樣子
《青春養成記》的主人翁是十三歲的女孩美美,功課好、顧家、聽話,是媽媽心目中的乖女兒,邁入青春期的美美,想要戀愛,想要跟朋友一起唱歌出遊,想要去聽偶像男團4-Town的演唱會,美美想要做自己,就得對抗她的母親,撕下乖女兒的標籤(開頭表示自己樂於接受各種標籤的覺醒),卻也對重拾自己的話語權感到有些裹足不前和擔憂,某天早上,美美發現自己居然變成了一隻紅熊貓,她感到驚慌失措,母親告訴她,這是家族遺傳的神蹟(詛咒),要想過上正常生活,就得把體內的紅熊貓給封印起來...《青春養成記》即是描繪一個有控制慾的母親逼著兒女喘不過氣來的故事,《青春養成記》裡頭美美的紅熊貓代表的是情緒,是美美的真實心情,為了當個好孩子,美美試著壓抑她的情緒,認為變身成紅熊貓(外顯情緒)的自己很糟糕而丟臉,不願面對這一切,美美的母親年輕時也有過相同的經歷,或說,美美一家的女性都有著變身成紅熊貓的能力,而這些女性也一一的把她們體內的熊貓魂給鎮住收服了起來(暗指無法真正做自己只能任由上一代擺佈的噤聲)
「我喜歡男生,我喜歡吵鬧的音樂,我喜歡蹦蹦跳跳,我已經十三歲了,不然你要怎麼樣?!」,《青春養成記》做為皮克斯的新作,其中有許多元素令人往前聯想到皮克斯的幾部經典作品們,諸如《腦筋急轉彎》闡述的情緒控管成長之旅,《可可夜總會》表達的親情帶來的壓力,甚至是漫威影業的《驚奇隊長》女性就該乖乖受制約的可悲(雖然美美是女性但主題為亞洲家庭的本作,男性也是文化綁架下的受害者),《青春養成記》和《驚奇隊長》的權威角色剛好都是女性形象(受害者同時也是加害者),都以長者姿態告誡年輕女性不要流露情緒,情緒具有「威脅性」而且會帶來「破壞」,唯有懂得壓抑情緒,才能成就大事,我一方面對於《青春養成記》利用變身類似怪獸象徵的紅貓熊(像壞事一樣)來表達女性表現自我的設定有感,看著《青春養成記》裡的婆婆媽媽們,通通選擇封印熊貓魂,說明她們已經太習慣遵循社會賦予的女性形象,無法「放心」的做自己,仍顯現了社會的框架拘束,而這一點,在新生代的美美上頭將會大有改變
《青春養成記》是一部雅俗共賞的青少年成長好故事,華人文化底下的壓抑自我、討好父母,在妥協中如何成長定位,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故事也讓我們看到父母親也曾經如此失控,或是驚慌失措的收斂自我,遇到同樣的權威角色甚至還會收起焰氣退位至和子女一樣的地位,卻總是在事後,忘記換位思考自己也擁有過的那種對家人感到不舒服的立場姿態,去反應都當過小孩的每個大人,應該要如何,去互動並給予自己的孩子,每一個世代都有各自共感時代的相似命運,而新世代的命運由他們自己掌握在手裡這種看似老掉牙的主旋律,卻能在《青春養成記》當中找到截然不同的創意蛻變,皮克斯這部全新原創作品之好看,令人大嘆遺憾未能登上大銀幕
或許,好萊塢以亞洲人為主角的作品,常常都在描述父母與兒女的緊張關係,鮮少跳出家庭範圍去說些不同的故事,但就亞洲角度來看,生活上的種種疑難雜症,即百分之八十脫離不了家庭因素,所以《青春養成記》雖以家庭病症塑造為主,但在這之外,卻也細膩的透過「家庭」去延伸出更多存在為人子女的亞洲社會思維,這部分極為細緻到驚恐的取材探究,不得不讓人深深折服於製作團隊的巧妙細心,亞洲父母的控制欲、難能放飛的自我、小孩就像是財產一樣的精神綑綁,甚至是第三幕母親暴走再度幻化為猶如哥吉拉般巨大的紅熊貓掠奪美美,太愛是一種極端,而這樣的母親,在《青春養成記》如此令人害怕,但看在亞洲人眼中也似乎真實,不過,一切的心靈都有一個敞開心房的解法,《青春養成記》當然也有,一個符合皮克斯精神,也吻合作品傾訴暖意親情的自由走向
美美在與媽媽的對談,看見了年輕時跟自己一樣的媽媽,徬徨無助,也飽受不被理解的家庭問題所苦,《青春養成記》此刻,有了情感的昇華,或者,我們也都沒有用心去理解,長輩們亦然,倘若能想起自己曾經的身分,在換位角度思考下,美美能勇於爭取自己所想要的,而媽媽也可以更豁達的去放已然長大了的美美更多的自由以及柔性的關懷,在非常多旋風式的亞洲怒火及丟臉的感同身受當中,將老一輩和年輕一輩的心思逐漸拉近,說不出的、不願面對的、自以為的,都總算可以被放下,並以更輕鬆的心境,敢說敢言不用怕冒犯的,讓感情相處也更好了起來,亞裔導演石之予在本作之前只有一部迪士尼的短片《包子》,可當中蘊含的親情心動之思想為石之予的創作手筆迎來實屬紮實的定位
而來到第一部電影長片,《青春養成記》把《包子》簡短的衝突至包容持續延伸放大說得更多更豐富,並藉由自身亞裔的身分,把《青春養成記》真誠雕刻成一部寫實心酸又撼動人心的家庭之作,彷彿人生自傳,細嚼甘苦甜,同時在畫風的上頭,皮克斯的精緻依舊,但偏向於韓漫風的角色設計,與過往的感受截然不同,卻又自帶了一種討喜、可愛而如此親近的活潑氣息,很輕鬆的即可令觀眾愛上《青春養成記》的靈活純真,美美閨蜜四人行的浮誇趣味自信滿盈又唱又跳,在家閉俗出外瀟灑的初中生活型態,更替電影的前半場,注入了滿滿角色刻畫上的節奏活力精彩絕倫,從劇本、美術設計到角色塑造及深鑿,石之予都有綻放美麗,娛樂之際又讓人深思親情關係的優秀打理,讓《青春養成記》不僅題材突出,內裡也滿是道理
《青春養成記》的紅熊貓很可愛、傳承母親的詛咒或禮物意象也非常趣味,一心想擺脫情緒失控就會化身紅熊貓模樣的美美,象徵著介於青春換日線之中的過渡期,必須要善用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聲音,才能在一個「女兒」的身分上活得更有份量更為自己而活,而原期盼著舉行儀式封印潛藏紅熊貓靈的美美(封印即噤聲,情緒不外顯,無法做自己),最後經過一連串朋友的鼓舞陪伴,以及發現存在著紅熊貓靈的自己似乎更自由更快樂(不必隱藏情緒可以表達最真實的自己),所以決定擁抱紅熊貓,成為了家族裡頭第一位不封印紅熊貓靈的成員(世代交替,女性或亞洲孩子們到了現代,才逐漸能有為自己而活的可能),牠不是一件壞事,而與牠共存(感受表達自己的情緒是你身體裡的一部分),你才有著愛自己、為自己、做自己的勇氣,然後越過換日線,繼續勇敢堅強的長大吧!
《青春養成記》非常好看,美美與母親關係的改善、聆聽,不再把女兒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或物品,或是美美與朋友堅定不移的超深情誼都處理得不錯甚至不離不棄令人感動(一輩子能有一個這樣的朋友那就是最大的幸運了,也很喜歡美美想要冷靜時,心中想的是朋友的身影而非母親,青春期的孩子同儕的影響力確實是要高於父母),而影射韓團旋風影響亞洲極深的男團4-Town的芭樂歌竟是意外的相當帶感好聽,美美他們為4-Town瘋狂似乎也是很正常的了,另外,皮克斯/迪士尼照慣例維持了至高藝術水準的動畫技術,特別於本作增添了漫畫式的風格、陪襯閃亮的視覺效果技巧一流,不僅故事精彩劇本出色,藝術品一般的作畫,仍是讓人樂於享受
整體來說,《青春養成記》就是這樣一部完成度高,熱鬧又歡樂的作品,同時也夾雜著對於青春、家庭、父母處事相處下的些許哀歌,可《青春養成記》也給予了它一個最完善動容的結局,封閉著自己的媽媽和美美,不說出來永遠不會好轉,即使剛說出來有可能為自己的生活造成巨大的旋風,但雨過天晴,說出口比悶著輕鬆得多,而這也是亞洲人普遍的通病,說出口什麼的,幾乎有一種聽起來很簡單的「理解」,實際運作難如登天的絕望,所以才閉俗而什麼都不願說,尤其是跟家人,「長輩」或者是「孝順」的亞洲特有思想,禁錮著世代太久,反而亦是為孩子與父母們形成了一種疏離感(如果父母也抱持這樣的想法的話),所以在亞洲,不親暱的家庭關係愈大愈無話可說,也是我們很難改變的家庭文化一環了
而《青春養成記》就這樣的把這一塊攤出來論述,並且有了一個非常劇烈卻沉思的劇情發展,幾百年難解的「說出口」,也在第三幕那「巨大」的衝撞之下順其自然的用紅熊貓的世界,「看進」了母親和女兒的內心,讓說出口的段落,引申成給觀眾去思考如果說不出口,那「將心比心」的換位同理至少算是簡單的「理解」方式,導演也確切明白,亞洲人要表達自己的聲音訴求,實在不容易,所以退了一步使用遺傳的詛咒/禮物相連來對照輝映美美和母親的並無不同但本質卻也如此不同的形塑(媽媽把紅熊貓當詛咒而美美覺得是禮物即是最大的想法上的不同),增加了動人的指標,也添入了更強烈的亞裔觀點感受說服力,就這一塊闡述「家庭」能夠好起來的自由關係衝突和努力,《青春養成記》善用自身的獨門樂趣主題,做出了刻骨銘心的絕彩效果,娛樂、幽默,也痛定思痛,實在精彩,從好萊塢的電影,清晰看見我族類的芥蒂和心境,再到對於超脫家庭、朋友為重及友好的親情契機表達渴望,盡在石之予的眼界下,呈現出亞洲人看《青春養成記》會看的心有戚戚焉的每一個好與壞的時刻渲染,讓人不禁想要高聲吶喊,在這個努力改朝換代的時代,有這一部懂我們、理解我們的電影,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