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ofOcjGp56Jr9WUkpoLXF-1080x1558.jpg

貝爾法斯特 | Belfast

不論發生了多少的好事、多少的壞事,不管總是只發生好事或是壞事,最美最平靜最溫暖最熟悉最回憶的地方,永遠是家鄉,那個伴隨你童年成長、遊玩於大街小巷、穿梭各個敦親睦鄰左鄰右舍,哭過、笑過、鬧過、嗨過、怒過的唯一所在,核心不為別的,即從「鄉愁」出發的溫厚寫照,就很難讓人不欣賞於《貝爾法斯特》略有距離卻無比親切的敘事結構,尤其置於在第94屆奧斯卡金像獎當中,《貝爾法斯特》更絕對是一個最純粹、私人,最具個人特色與時代情懷的作品

在導演肯尼斯布萊納親自編劇、執導下,以自身童年經歷流連,賦予《貝爾法斯特》近乎無他作可比擬的純真和直率,簡單明瞭,卻又難以言明,透過肯尼斯布萊納的視界,整個作品儼然被他拉回到他自己的成長曾經之中,透過孩子的眼光,探索那置於20世紀60年代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動盪童年,以及現實甘苦而遁入電影之中偶爾享受個清幽且做夢的瑰麗純粹,畢竟紛紛擾擾的黑暗時代,人們也都只能從那黑白世界裡唯一綻放出色彩的影像,窺探遨遊於對未來是否還在的期待和企盼了,然令人欣喜的是,《貝爾法斯特》對於「電影存在之意義」的特別運用,不僅為巴迪一家無處可逃的時代悲歌增添了一些用能夠勇敢做夢的感動,亦似乎也是肯尼斯布萊納的自述,自己是為什麼會成為一位電影導演的,看起來整個原因的經過,是日積月累的,並且有一段關於家鄉和家人的動人故事,都藉由輕快舒緩的魅力,精緻濃縮在《貝爾法斯特》之中了

1V3D8aub8lqTuKrllkMx-1897x1080.jpg

《貝爾法斯特特》是關於一個在動盪不安的1960年代,居住在貝爾法斯特的小男孩和他的勞動階級家庭,既幽默又溫馨且極具個人特色的童年故事,《貝爾法斯特》的故事題材來自於肯尼斯布萊納的親身經歷,一個九歲大的小男孩,必須在突然發生改變的世界中,勇敢的為自己開闢一條通往長大成人的道路,他生活的街區原本安穩平靜,住戶也都互助互愛,友善及溫暖瀰漫於整個街道社區,然而一夕之間,他所理解的生活卻永遠改變,但是電影帶給人們的喜悅、歡笑、音樂以及主角成長經歷的魅力仍然保持不變,肯尼斯布萊納真的是改編能手,他以改編莎劇成名,精緻細膩的美學攝影到人文捕捉,精萃耀眼,爾後他也加入漫威電影宇宙改編了漫威漫畫《雷神索爾》、改編克莉絲蒂的偵探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與《尼羅河謀殺案》(《雷神索爾》和克莉絲蒂都有相關彩蛋在本作中令人會心一笑,自傳式的本作,似乎也暗指這兩個元素都是布萊納兒時的回憶,長大後有機會做出改編則是一圓兒時美好世界的夢想)、改編自湯姆克蘭西創作的《傑克萊恩:詭影任務》、改編出自於格林童話的《仙履奇緣》,《貝爾法斯特》似乎是他罕見的非改編作品,而這個故事卻與他密切相關

自身即出生自英國北愛爾蘭大城貝爾法斯特的肯尼斯布萊納,你可以說,他是以半自傳的形式,改編了自己童年心境的所見所聞,於《貝爾法斯特》裡頭擔綱主角的小主人公巴迪就是他的童年化身,他下課就在大街上玩耍,等媽媽叫他回家吃點心,爸爸則需要常常到英格蘭工作數週才回家一次,沒有爸爸沒關係,這條街的人們都互相幫助、認識巴迪,也照顧巴迪,而巴迪也認識這裡的每張面孔,可是,新教徒與天主教徒的衝突日益激烈,1968年衝突嚴重到全國皆知,巴迪家門口變成了戰場,放火砸店的暴動似乎一觸即發,巴迪一家,必須做出堅持下去或離家遠走展開新生的沉痛抉擇

3DSI4cGD6EXcvR8PxpuZ-1620x1080.jpg

不得不說,肯尼斯布萊納瑰麗的鏡頭風格即是舞台劇風格的華麗延伸,而在《貝爾法斯特》這樣的敘事感受仍是俯拾即是,開場你就能聽到街坊鄰居的七嘴八舌,從這些午後鄰居間的閒聊,孩子們玩在一塊,其中一個孩子的家長呼喚,整個街區的左鄰右舍都加入了呼喊起來,觀眾在這樣看似和平文靜又敦親睦鄰的開場之中,舒適又和諧,逐漸感受到這條貝爾法斯特小街區的向心力,他們比鄰而居,而他們的生活也緊密的連接在一起,那是個人類即將登上太空的登月年代,《星艦迷航記》正屢屢在北愛爾蘭小區的電視機裡播映,學校的作業項目為月球創作,貝爾法斯特以外的世界好像就要大躍進,可是這裡呢?巴迪把頭一轉,歡樂吵鬧的小區午後風景,一瞬間變成兩方暴徒的衝突戰場

關於北愛爾蘭,當然有它自身的歷史及問題,每個地方都一樣有自己的樣貌,但肯尼斯布萊納卻沒有複雜這個愛爾蘭人共通的嚴肅歷史回憶,以孩子的視野去開展這一個對家鄉的思念和敬愛,這些悲傷的過往歷史是靈魂的經歷但不需是絕對的強調,這不是本意,因為對《貝爾法斯特》的巴迪來說,他的認知是新教徒想把天主教徒從貝爾法斯特趕出去,他們家是新教徒,但他們並沒有感覺到天主教徒真的有被驅逐的必要性,巴迪暗戀的同學也正是天主教徒,這部電影徹底以孩子的視野為主,模糊化那些北愛爾蘭信仰衝突的背景與專有術語,對巴迪與觀眾而言,新教天主教之爭似乎是一場立意恆久的世代對抗,一邊是好人、一邊是壞人,又或者其中一邊一定必須被打敗,只是巴迪始終搞不清楚,觀眾也站在巴迪的視界裡頭窺探,這些歷史上一再重演種種幼稚的衝突行徑家破人亡,是多麼的沒有必要,在孩子的眼中也沒有這些世道黑暗

DdZrHqTK0l0KVjuQtItK-1365x1080.jpg

在時代立場上,神父以傳教之名行恐嚇巴迪之實的要他「選正確的路」,堂姊教他,怎麼辨別誰才是「該死的天主教徒」,《貝爾法斯特》有大量的二元抉擇,正如這是一部黑白電影,不是黑,似乎就只能是白了,可是,如果你覺得肯尼斯布萊納自編自導這部電影,是為了宣達某種政治立場、是為了平反60年代起風起雲湧的貝爾法斯特紛爭,那就錯了,布萊納只是想告訴你一個抉擇故事,一段悲喜交集的童年回憶,更重要的是,他努力回想起那些童年裡最溫暖的回憶,試圖溫暖每個經歷過懵懂無知年少時期的觀眾,那些曉以大義的時代歷程,只是輔佐彼時處於紛擾的孩子們眼見世界身心茁壯的必須之路而已

說的老實,《貝爾法斯特》沒有嚴謹的劇情,許多支線都是走馬看花的交待過去,看完你可能會好奇父親的職業究竟是什麼,他與鄉里領袖間有什麼過節,為什麼母親接到信時都很不開心,這些細節都像小小的漣漪,激盪著巴迪的日常,觀眾如同孩子一般不會知道來龍去脈,只能感受這些事件的情感效應,父親常不在家,那個阿伯常常來騷擾我家,而母親時常偷偷在樓梯間伏首嘆息,這些童年回憶是破碎的,但每個碎片都在堆疊日常的情感模樣,塑造出巴迪所在的環境,貝爾法斯特溫暖的包覆著巴迪,即便這裡的街上隨時可能飛來汽油彈,但沒有任何地方比貝爾法斯特更愛巴迪

xMVX0X6p8SUsoSIDEbDm-1490x1080.jpg

在這個瘋狂但同時也充滿愛的貝爾法斯特裡頭,失職的父親、操勞的母親、與阿公阿嬤,組成了巴迪的三代家庭,他不成材的表姐、街坊鄰居、學校同學與老師,這個廣義的「貝爾法斯特」,是包覆巴迪家的第二層「家庭」,肯尼斯布萊納用力最深之處,在於告訴你,為什麼「離開貝爾法斯特」是巴迪在這部電影裡的終極考驗,為此他放進了大量會讓人啼笑皆非的幽默片段(阿公教孫子如何作弊),甜到入心的橋段(阿公教孫子把妹),傻到荒唐的片段(假會的表姐帶巴迪去搶劫)等等,目的都在說服觀眾對巴迪提出質疑,你怎麼能捨棄這樣愛你養你護你的可愛家鄉?

《貝爾法斯特》絕對是布萊納最誠懇的電影,或許沒有之一,傳遞出的溫暖,會讓人忽視《貝爾法斯特》事實上與眷村電影是一樣的作品,同樣都在回憶那些過去好時光與溫暖人情味,但是,眷村電影比不上《貝爾法斯特》那麼真實,至少這部電影沒有高歌正義的說教,它沒有告訴觀眾,天主教或新教哪一方的道理才是正確的,只告訴觀眾,主角們在選擇「離開家鄉」與「留在這裡」的決定時,受盡了理智與感情的折磨,因為要離開從小到大的家鄉,是多麼的不容易,而這種抉擇,不會只發生在貝爾法斯特,離鄉北上打拼、南下花東唸書,即便你暫時遺忘這個北愛爾蘭家庭移居英格蘭的辛苦(排外基因不得不思考面對「他們聽不懂我們的口音」、「一半的人會憎恨我們」的擔憂害怕),那種從故土連根拔起的撕裂感,是任何遊子都曾體會過的傷痛,同樣的,在車站送你遠行的家人,也要承擔相同的失落,《貝爾法斯特》鋪陳了大量的兩擇,但它終究沒有告訴你該走哪條路、哪一邊才是對的,它溫柔的安慰你,它知道每一次抉擇都是撕裂,而每一次當你站在十字路口,你都得勇敢做出選擇,即便那實在太痛苦了

QeuAo5itjXBaLwo7xkx8-1660x1080.jpg

《貝爾法斯特》闖進奧斯卡七項入圍,而憑藉《貝爾法斯特》入圍的肯尼斯·布萊納,打破喬治克隆尼與華特迪士尼的紀錄,成為奧斯卡史上獲得最多不同獎項提名的影人,綜觀他的職涯,一共入圍過最佳影片(2022)、最佳導演(1990、2022)、最佳男主角(1990)、最佳男配角(2012)、最佳原創劇本(2022)、最佳改編劇本(1997)與最佳實景短片(1993)等七個獎項,在它的母國,這部電影也獲得英國影藝學院獎六項入圍,而它已經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劇本,當然希望《貝爾法斯特》能夠盡量多拿幾個獎項,因為《貝爾法斯特》的劇本實在太溫柔了,肯尼斯布萊納把他炫技的衝動壓到最低,用樸實的黑白鏡頭來強化角色做出決定的決絕或喜悅,你會大笑、大哭、大愛貝爾法斯特,身為台灣觀眾,你對《貝爾法斯特》絕對會有異樣的熟悉感,即使你本來甚至對貝爾法斯特這個地方沒有什麼印象,而你如果曾是遊子、現在正是遊子,在看這部溫柔也溫暖的電影的同時,你最好帶齊一整包面紙

觀眾時常用「莎劇才子」來稱呼肯尼斯布萊納,柔和的光影視覺、唯美的影像語言,結合力道衝突的精彩類型主題,是創作非常有魅力的一位導演,甫上映不久的主演暨執導作品《尼羅河謀殺案》沒那麼好,卻也不由得令人喜愛,事實上,布萊納拍過的電影類型超越了莎劇多年,他拍了《雷神索爾》、拍了《傑克萊恩:詭影任務》、拍了《仙履奇緣》、拍了《東方快車謀殺案》系列,各式各樣類型的電影即已令人眼花撩亂,而《貝爾法斯特》與莎劇無關,這也不是改編小說電影,是布萊納改編自己在貝爾法斯特童年回憶的作品,這也許是布萊納最好的電影,即便不是最好,也是他最溫暖與引人落淚的電影

sVlWoZh9jOGHZHGujAX7-1554x1080.jpg

如果你是個喜歡肯尼斯布萊納的影迷,那你一定對這部電影的迴盪更為深刻,因為這就是他自己的成長經驗,一個描述他為什麼愛上電影、熱愛拍電影,甚至也是一個演員詮釋著每一個電影角色的影癡,進而邀請大家進電影院欣賞的作品,已執導過《東方快車謀殺案》、《仙履奇緣》、《雷神索爾》、《傑克萊恩:詭影任務》等作品,更在《天能》、《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東方快車謀殺案》系列和《敦克爾克大行動》都有精湛演出的他,是如何成就現在的自己?值得你我細細品味,當然,若不是影迷,單純就一個童趣、渴望、追求夢想的作品,也一定都能在電影中嗅到屬於自己的韻味,它的音樂會帶你回到1960年代的單純,而那緩慢又充滿情調的節奏,也像是個優雅的詩篇,讓人陶醉在其中,另一個重要的點,在於《貝爾法斯特》幾乎是個不折不扣的黑白片,僅有少數的彩色畫面穿梭在其中,這樣的穿插巧思安排銜接以及轉場有其獨特的心靈意境,細細思考過後,實在不得不讓人讚歎肯尼斯布萊納這一回的定調設定,連黑與白以至於色彩的運用,都具備著他自己對於童年家鄉的愛、遺憾、思念還有期許的渴望,非常傑出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回歸最真實的電影本質,肯尼斯布萊納替《貝爾法斯特》所找的演員,全部清一色是北愛爾蘭出身的,也正是在這樣的地緣關係、孩提時代的成長經歷,角色們在發揮彼此的特質時更有共感,彷彿在同鄉聚首的溫暖裡,彰顯這個家庭扣人心弦的情誼,從潛力無窮的小童星裘德希爾,終於能有演技發揮空間《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的傑米道南、凱特瑞納巴爾夫、茱蒂丹契與希朗漢德飾演,其中最有趣的是,除了小男孩「巴迪」以外,其他角色全部都沒有名字,而是以「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稱呼,呼應了以孩子為中心的視野,交織童年生活的面貌,傑米道南與凱特瑞納巴爾夫飾演一對熱情洋溢的勞動階級夫妻,希朗漢德與茱蒂丹契則飾演這個家中老愛拌嘴的爺爺和奶奶,一日,突然發現他們的家園在一夕之間陷入混亂,身為孩子的裘德希爾該如何面對這樣的驟變?他所嚮往的生活,是否能永遠不要改變?但其實,無論再怎麼樣不安,對孩子來說,童年永遠是那麼爛漫,而在每一個演員盡善盡美的詮釋,尤其穿針引線的裘德希爾在紛擾的時代動亂下保有釋出的純真天然,完滿了這部電影的核心之餘,也令《貝爾法斯特》在文化衝突的陰霾無奈恐懼之中,保留了對於童心時刻調性的討喜、可愛及玩味

vrP1ahFNgKXn532U0dxp-1921x1080.jpg

《貝爾法斯特》相當好看同時使人餘悸猶存,其中探討了北愛爾蘭的問題不刻意雕琢,卻讓人彷彿更加熟識這一片美好的家園,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碰撞,在1960年代達到高峰,街頭有不少暴動、紛爭,砸毀店家、放火、趁火打劫的更不在少數,生活也不得安寧,究竟該離鄉還是死守家園,成了大人們最困擾的問題,然而,電影的宗旨,就是在背後探究了家鄉與家人的真義,如果你是離鄉的遊子、很久沒有感受家人溫暖的孤獨,相信《貝爾法斯特》會牽動心底思緒,蕩漾無限漣漪

《貝爾法斯特》很可愛細緻又逗趣純粹,動蕩不安的年代有著不可逆的人性紛擾,但在一個家庭之中,孩子的情竇初開、教育、相處、親子時光,甚至是為錢為理想而吵架的父母,都替《貝爾法斯特》貢獻了更為私密的心思,動盪的時期,只不過是凝聚一個家庭,以至於遊走他鄉但眷戀鄉愁的催化劑而已,一個小家庭,如何共度難關,並且在黑暗時期勇敢生存還要自得其樂,透過孩子的眼界,去享受璀燦的童年,以及幽默化的拆解戰亂和歧視的童言童語會心一笑,《貝爾法斯特》時而童稚時而真誠時而又莊重淚流,用黑白和彩色的分際,不僅隱喻時代縮影的變遷,也暗指希望(彩色)與灰暗(黑白)的差距,盡在不言中,帶領觀眾重回寶貴的孩提時代,限量上映的珍貴,你我都應該走這一遭,這趟莫忘初衷的歲月

IyJvpLq49nF6R5aWVlwY-1852x108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張景勛 的頭像
    張景勛

    光影方程式

    張景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